翻新时间:2023-08-05
艰难的历程──《地下森林断想》解读
《地下森林断想》是当代著名作家张抗抗的代表作,一般认为这篇散文“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中国当代散文鉴赏辞典》,中国集邮出版社1989年版),文章“描写了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这篇散文不仅是一曲地下森林的赞歌,更是张抗抗对一段刻骨铭心的成长经历的回味与感慨,文章以“地下森林”为载体,名为写“林”,实为写“已”。她以饱含深情的文字描写了火山的爆发,阳光的不公,峡谷的期待,种子的生长、成林、得到荣光,而这个过程,正是张抗抗的成长历程。
我们不妨走进作品,听听张抗抗的诉说,“突然一次巨大的火山爆发,瞬息改变了一切……霎时天昏地暗……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张抗抗自幼聪敏好学,年仅13岁就考入了杭州一中,此时,幼小的她心中充满了梦幻,在她的眼中,天湛蓝,水碧绿,前进的路途中铺满了鲜花。然而,一场始料不及的浩劫瞬息改变了一切──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1969年,年仅19岁的张抗抗和其他同伴一起,被下放到黑龙江一国营农场当农工,开始了漫长的知青生活。她稚嫩的双肩怎能扛得动如此巨大的打击?那一刻,天塌了,地陷了,一个个美好的梦倾刻间化作了泡影,“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
在黑龙江农场,张抗抗整整生活了八年。八年啊!一个有才华、有理想的青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整日过着与黄土为伴的艰难时光。这期间,不少人耐不住这份孤单寂寞,这份艰难苦涩,他们想方设法跳出了“苦海”,重返了家园。然而,这样的机遇却始终没有垂青到年轻有为、生性倔强的张抗抗身上,虽然这样,她仍然顽强地生活着,她期待着“阳光的公平”,可是,“在这里却不,不!”“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这不正是张抗抗啼血的呼唤吗?
可喜的是,面对艰难的人生,张抗抗没有沉沦,她勇敢地面对着这磨难。她“安于这荒僻的大山之间,总好像在期待着什么,希望着什么。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她期待和希望用自己的努力拼搏来改写人生。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白天,她扛着锄头,带着镰刀,和人们一起劳动;晚上,她借一盏昏黄的油灯,用那双长满了茧子的手笔耕不辍。多少个漫漫长夜啊,就这样无声无息地逝去。她一次次满怀期望地把自己的作品投进信箱,却一次次收获着失望。她沮丧极了,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在这最难熬的时候,朋友们伸出了热情的手,给了她帮助,给了她鼓励:在田间劳作时,善良的老伯会多为她锄一犁地,使她不落在后面;在归家途中,贤淑的大嫂会挪去她担子里的一些物品,使她能有机会喘息;在最沮丧的日子里,朋友们用最朴实的语言安慰她、鼓励她,使她重新获得了奋斗的勇气。这样的帮助太多太多。“山顶的鱼鳞松时时顾盼着它,虽然相对无言,却是心心相通。”“你的歌是唱给曾在困难中真诚帮助过你的伙伴们听的吗?它们如今都到哪里去了呢……”这些饱含深情的文字,不正是对这段友谊的真实写照吗?
坚强的张抗抗很快走出了心理的阴影,毅然拿起了曾经荒废的笔。工夫不负有心人,经历了一次次失败后,她终于获得了成功。1972年10月,上海《解放日报》发表了她的第一篇小说《灯》,三年后,她的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正式出版。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抗抗,这颗文坛上升起的“新星”,很快受到了文艺界的广泛关注。1977年,她结束了八年的知青生活,进入黑龙江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她终于用自己的努力,改写了人生,“得到了期待已久的荣光。”
综观全文,我们从字里行间,无处不能感受到作者流露的真情,她赋予火山、阳光、峡谷、种子以生命,她借助这些形象,抒写着自己的生活感受,在文中,“林”即是“我”,“我”即是“林”,两个形象,一个灵魂,而这一切,正是她自己生命的历程。启阵说,“本文虽是咏物的,但是它的意义却永不止于此。因为它在文化意义上是较广泛的,读者可以把这里所述写的‘物事’当‘人事’来读,来理解。所以,读这篇散文时,给人的审美感受是非常强烈的,你会惋惜,你会不平,你会激动,你会亢奋,你会敬佩,你会赞叹!写‘物事’宛如写‘人事’,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当代散文鉴赏辞典》,中国集邮出版社1989年版)。这评价,一语中的,道出了这篇散文的精髓所在。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高原之花
- 小狗“笨笨”
- 《夺宝锄奸》观后感
- 蝉
- 砖的自述
- 气球,谢谢你
- 奥运吉祥物
- 《爱的教育》读后感
- 猕猴桃
- 螃蟹
- 萝卜
- 元宵节
- 粉笔
- 美丽的交通大学
- 我家的小闹钟
- 关于职务犯罪案件轻刑化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 荣高棠和薄一波在中顾委机关
- 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机制研究
- 新刑诉法下检察机关如何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
- 减刑、假释案件开庭审理的法律监督
- 浅析刑法期待可能性理论
- 我知道的三峡工程上马经过
- 论高校单方解除教师聘用合同的法律规制
- 追续权的立法构想
- 析死者生前债务清偿范围
- “扒窃”入刑若干问题的思考
- 中央专案组人员文革后的遭遇
- 基于就业力提升的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模式研究
- 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浅谈执法办案督察与案件管理的关系
- 《奇妙的舌头》教案之二
- 《静夜思》课堂案例
- 《静夜思》教案之四
- 《我能帮你做什么》教案之一
- 《风》教案之一
- 《蜘蛛织网》教案之四
- 《静夜思》教案之一
- 《我去台湾接外婆》教案之一
- 《静夜思》教案之三
- 《小鸭子的问号》教案之一
- 《蜘蛛织网》教案之五
- 《小鸭子的问号》教案之二
- 《三颗心》教案之一
- 《风》教案之二
- 《静夜思》教案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