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25
《蒹葭》的朦胧之诗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秦风·蒹葭》
读这首诗时,许多人提出了问题:“所谓伊人”是谁?是男还是女?一会儿说在这儿,一会儿说在那儿,“伊人”到底在什么地方?天寒水冷,一个人跑到芦苇塘干什么?诗中的“我”又是谁?这个“我”最后与“伊人”相会了没有?诗中写的是现实,是想象,还是梦境?而这一切,在诗中是没有答案的。也有人试图破解这些问号,然而,结果是越弄越乱,越弄越糟。其实,这些问号的存在,也正是这首诗的美之所在,真的有了答案,诗也就不美了。可以说,《蒹葭》之美,就是朦胧之美,就是这些问号之美。
“蒹葭苍苍”,芦苇茂盛,遮挡视线:“白露为霜”,晨光不明,视物不清,这本身就是个朦胧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中出现的“所谓伊人”,更是朦胧到了连面目都没有。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并没有具体的位置。“我”与“伊人”到底距离多远,到达有多难?只是说出了“道阻且长”,模糊得很。“我““溯游从之“之后,那个”伊人“,还是”宛在水中央“,仍然是面目不清晰。为了造成朦胧的意境,诗中还特意使用了”所谓“宛”这样的词。诗面整个是不清晰的,全是朦胧的。然而,这并不是一首朦胧诗,诗的主题是非常清晰的:鲜明地表现了对心中爱人的急切的追求和强烈的思念。那个心上人看都看着了,可就是看不清楚,就是到不了跟前,这种心情已经让读者体会到了。诗到这里也就不用再说了。
诗的任务并不是告诉人们原因、结果和经过,诗也不告诉人们答案正确与否。诗表达的只是情感,并且激发出读者的同感。这首《蒹葭》,需要表达的已经表达了,作为读者,我们也为之产生了冲动,诗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所以说这是一首好诗。至于诗中的那些问号,就全交给读者了。那个“伊人”可以轻盈,可以丰满,可以有微微的笑,可以有淡淡的愁,全凭读者自己想象了,有一千个读者,就可以有一千位“伊人”。正是由于诗的朦胧,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给了读者再创造的机会,才使我们读这首诗时,有了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参与诗中活动的快感。这样的朦胧也正是诗的美好之处。之所以说《蒹葭》是《诗经》中的精品,是我国诗歌遗产中的瑰宝,具有朦胧之美就是重要的原因。
试想一下,如果寻一个演员扮饰其中的“伊人”,再找一个演员饰其中的“我”,再让导演、剧务、化装、灯光、布景也掺乎进来,将诗中的一切都说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想那一定没有味道了。因为一切全固定了,时间、地点、人的相貌,全由屏幕图像给出了,全不用我们自己的大脑了,我们的情感无法加入其中了。看了这样的东西,实际是等待答案,是在解数学的题,得到的是另一种愉快──绝不是读诗的
愉快。
《蒹葭》之美是朦胧之美,是写意之美,是诗之美。读《蒹葭》时,所谓字字落实的考据,其错误宛如将精美的古瓷打碎,而去研究碴口。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未来的笔
- 未来的房子
- 美丽的家乡
- 感恩母亲
- 蒲公英
- 妈妈爱我
- 假如我是老师
- 学游泳
- 森林里的选美大赛
- 小兔白白
- 可爱的小动物
- 小胖猪观察记
- 我的自画像
- 家乡的小河变了
- 未来的口袋
- 关于财政支出“越位”与“缺位”的思考
- 论我国离婚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基础(1)
- 深化环境资源法学研究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1)
- 从文化翻译观看汉语习语的英译
- 论协调区域发展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创新
- 多方制衡推动环保事业(1)
- 我国财政透明度研究
- 英国环境保护命令控制与经济激励的综合运用(1)
- 翻译中内容的形式和相互转化的试探
- 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人教版[原创]
-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别
- 稳健财政政策下青海财政问题研究
- 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初探
- 论税收国际化趋势下我国的涉外税制
- 翻译中语用学理论的应用
-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创新教案
- 《坐井观天》教案
- 《棉花姑娘》教学设计
- 《比尾巴》第二课时教案
- 《翠鸟》教学设计
- 《泉水》教学设计
- 《比尾巴》教学设计
- 《画风》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 《乌鸦喝水》教学片段
-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设计
- 《两只小狮子》
- 《雷雨》教学片段
- 《画风》教案设计
- 《荷叶圆圆》教学设计
- 《荷叶圆圆》――教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