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4-12-20
《蒹葭》的几种主题解读
《蒹葭》一诗,用明丽而有模糊的意象(蒹葭、白露、河水、伊人)创造了空灵而有深邃的意境。因此从古至今,人们对其主题的解读就莫衷一是,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政治说
《诗序》说:“《蒹葭》,刺蘘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郑笺》说同,谓诗中所追慕的“伊人”,为“知周礼之贤人”。最接近诗作的年代,对诗歌的解读往往是最准确的。政治说的解读,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丧失上古传统的社会担忧,闪耀着“天下为公”的积极入世思想之光辉!
二、爱情说
针对政治说,朱熹斥为穿凿,朱熹云:“言秋雨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但对诗中“伊人”未能作出解释。陆化熙说:“通诗反复咏叹,无非想象其人所在而形容得见之难耳。一篇俱就水说,故以蒹葭二句为叙秋水盛时景色,而萧索凄凉,增人感伤之意,亦恍然见矣,兼可想秦人悲歌意气。‘所谓’二字有味,正是意中之人难向人说,悬虚说个‘一方’,政照下求之不得。若果有一定之方,即是人迹可至,何以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哉。会得此意,则连水亦是借话。”故而今人大多认为这是追寻意中人之作。诗篇通过“溯洄”“溯游”的执著追寻,反映了纯真的爱情!
三、理想说
由于“伊人”形象和诗作之中客体形象的不确定性,所以人们根据对“伊人”的执著追求,以及追求道路的曲折,所以演绎出了“理想说”,即人们追求理想的道路是荆棘丛生的,但对理想的态度应是坚持不懈的!
四、惜时说
诗歌之中反复的“白露”“流水”意象,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转瞬即逝。而“伊人”又飘忽不定,因此就告诫人们,
面对“逝者如斯”的日出日落,应珍惜时光,上下求索。后世乐府诗《长歌行》就以“朝露”(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起兴,引出珍惜时光的主题(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五、距离说
《诗经》是我国的我文学源头。源头的文学总在记录着一个民族形成的集体无意识,而诗经正是通过一些作品来传递古老民族的无意识。因此,按照这种观点来解读,我们回发现,全诗重章叠句,用白露、流水等暗示时间的意象,用一客体对“伊人”意象的苦苦追寻而又不能的看似悲剧的结局,实则充满了飘逸自然、空灵之美“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的优美意境,来阐释着我们民族幼年时期的美学思想──距离产生美!不论怎样的追求寻觅,总不能占有,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正是这距离使我们获得了审美体验。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游牡丹园
- 第一场大雪
- 记一次难忘的拔河比赛
- 日记一则
- 卷笔刀
- 比美
- 春雨
- 我的一家
- 小白狗的故事
- 未来的汽车
- 音乐喷泉
- “六一”儿童节
- 闪光的蝴蝶结
- 日记一则
- 快乐的儿童节
- 以人权为核心度量发展的四个维度
- 制度、体制、隐性规则与政治人
- 影视广告中的情感体现
- “中国农村派”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下)
- “新公共管理”及其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
- 金山游戏发力影视娱乐营销
- 文学与电影之间的关系解读
- 论美术设计与电影艺术的内在关联性
- 影片《让子弹飞》中的启蒙话语
- 论微电影在广告中的运用
- 软件的质量责任(1)论文
- 影视剧作品中植入式广告的传播学视野
- 关于行政救济制度的法律检讨
- 民法中的水权制度(1)论文
- 采访权和人格权的冲突与平衡(1)论文
- 《乌鸦喝水》教案
- 《司马光》课堂教学教案
- 《乌鸦喝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司马光》片段
- 《司马光》教学一得
-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实录
- 《司马光》教学设计二十一(第一课时)
- 《吃水不忘挖井人》
- 《司马光》教学偶得
- 《司马光》片段1
- 《司马光》教学实录
- 《司马光》教学设计十一
- 《司马光》教学实录
- 《司马光》教学实录之二
- 《司马光》教学一得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