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沁园春·长沙》教学三换

《沁园春·长沙》教学三换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21

《沁园春·长沙》教学三换

《新课程的教学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审定)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好的课堂应该……能够带给学生经验的分享,这种分享不是由教师‘告诉’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深刻的体验获得的。”如何达到这样的要求呢?

在课文教学中,我常常玩点小把戏:将原文的一小块或几小块“剪除”,再将我擅自伪造的材料“缝补”上去。然后,我喜滋滋地问学生:“怎么样?不露痕迹吧?谁是高手,能找出我的马脚来?”

教《沁园春·长沙》,我就进行了这样的截换。

第一次截换: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我将这几句作了如下更换:“虽同学少年,风华无茂;书生弱气,挥斥难遒!凄凉江山,岂敢文字,空是怀恨万户侯。”这样的截换,除了格律上的问题,内容上行不行呢?同学们展开了讨论。讨论的结果是:这几句换文所表现的情境虽然是那个时代所特有的,但它与前后文不协调。前文有“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后文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样的岁月,这样的活力,这样的气势,哪里是“虽同学少年,风华无茂……空是怀恨万户侯”之辈所能拥有的?换文显然不能成为原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次截换: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其实,在寒秋时节,还有许多是当时可以看到的:萧萧下的落木、橘子洲上的枯草、湘江上破损的船帆、顺流而下的腐朽船木、岸上的残垣断壁、凄切的寒蝉、失色的残阳……于是我将“看万山”几句换成了“看万山衰遍,枯林尽染;漫江浊透,朽木横流。鹰哀长空,鱼藏水底”。这样的截换行不行呢?起初一部分学生认为可以:所写的情境不但在那个时代,就是在所有的时代,也都是有的,因为从纯自然的角度来看,它写出了秋天的共性;而且,换文里的某些词语,如“衰”“枯”“浊”“朽”“哀”“藏”,还流露了一种不满现实的情绪,这就更加符合那个时代的特点了;再说,与上阕最后几句也能较好地呼应:正是因为不满现实,所以诗人才会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深沉感叹。(因此,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换文比原文更好。)

但再深入讨论,大家便一致认为不能换,因为,“看万山”几句的后边紧接着的一句是“万类霜天竞自由”,所改的几句,格调和意境都与“竞自由”完全不能吻合。“竞自由”表现的是万物争先恐后的朝气,蓬勃向上,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而换文则正好相反,表现的是萧条、衰败,让人感觉到苦闷压抑。

通过以上两次截换,学生明白了:写景也好,写事也好,不能看到(有)什么就写什么,一定要根据主题的需要进行取舍,同时还要注意上下文的协调统一。

第三次截换:

就第二次截换来说,仅仅是因为与前后文不协调才不成立的吗?如果干脆将“万类霜天竞自由”改作“万类霜天竞忧愁”,使整个上阕变成如下呢?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衰遍,枯林尽染;漫江浊透,朽木横流。鹰哀长空,鱼藏水底,万类霜天竞忧愁。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样更换的上阕,虽然意境与原词不一样了,但无论是截换后的上阕内部意境的统一,还是与原词下阕的呼应,应该说都不存在什么问题。就上阕内部意境来说,“寒秋”“萧萧”“落叶”“枯”“浊”“朽”“哀”“藏”与“竞忧愁”“怅”“苍茫”是统一的;就与下文的关系来看,上阕说山河萧条万物衰败,因此提出“谁主沉浮”的尖锐问题,因而,同原词上阕一样,也呼应了下阕“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可以说,截换之后全词的脉络是清晰的,结构是完整的,立意也没有什么变化。

但是,这样的截换仍然是不能成立的。为什么呢?课堂上,学生纷纷发表意见,但绝大多数都不得要领。我让学生课后多阅读一些相关资料,尤其是了解词作者本人的一些情况和写作的风格。在后来的讨论中,学生便基本上统一了认识。

以下是学生的认识:

毛泽东早年便以天下为己任,对人生对事业始终充满信心,从不悲观失望。在离开韶山前往县立高等小学堂读书前给父亲写了一首言志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在小学堂,富家子弟看不起他,少年毛泽东写了一首咏蛙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在湘江学游泳,写下诗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些诗句何等开朗向上,何等胸怀宽广,何等气魄冲天,何等潇洒豪放!不能想象,如此的毛泽东,怎么会发出截换的上阕那样的悲吟哀鸣?

第三次截换让学生明白了:作者的个性、人格,对作品有决定性的影响。

以上便是我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所进行的三次截换。

这样的截换教学,其主要优点在于能引导学生在更深层次上思考作品。非截换式教学(即一般的常规教学),只能让学生理解作品已经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东西,体味作品已有的手法技巧,却不能像截换教学一样,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作品为什么不能以另一种状态出现,而这样的思考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更深的认识。像上述三次截换,它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应该是非截换式教学所难以获得的。我们知道,作品中写什么景物,从什么角度或截取哪一部分,选择哪一侧面写景物,以及景物与景物如何安排配合,它们都受到作者主观感情的支配,而决不是客观景物的自然的“翻印”或“实录”。这样的道理,如果不用截换教学,就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收获
走进“金色世界”
雷阵雨来了
老家的秋天
春天的景色
游人民公园
暴风雨的来临
春雪
二00八年的第一场雪
游九龙潭
下雨
秋天
找秋天
我眼中的秋天
爱美的春姑娘
体育教学工作总结
政治教研组工作总结
第一学期美术总结
美术教研组工作总结
高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2008年美术教学工作总结
《品德与社会》工作总结
高三英语教学总结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美术科组工作总结
美术教学工作总结
高二上学期政治教学工作总结
高中美术教学工作总结
初三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
鮰消费迅猛 养殖莫失时机
一张发票“憋黄”养殖合作社
养猪不停赚钱稳
浅谈农村养猪户如何降低成本增效益
农村规模养羊失败的原因及对策
山羊上树带来的商机
规模化养猪废弃物农用资源化关键技术与效果评价
“长命”猪成为养猪新方法
丁磊:用造飞机的精神养猪
山羊痘的防治
山羊原绒单纤维断裂强力测试的探讨
一诺千金,信义弟妹养猪拾荒3年偿还亡兄巨债110万
外行养猪 4年成为当地大户
浅谈池塘实行立体养鱼的探讨
水产养殖常见问题解答
从续写《穷人》想到的
我对《穷人》教学的几点设想
《穷人》教学反思
《穷人》教学反思
体悟“穷困”──《穷人》教学片段
《穷人》教学反思
情感体验 个性飞扬──对《穷人》教学片断的感悟
《穷人》中传神的“哦”
研读品悟 精读体会──《穷人》教学谈
《穷人》教学反思
问出一片新天地──《穷人》教学新探
以《穷人》为例谈巧设疑促感悟
《穷人》教学反思
揣摩心理活动 培养感情朗读──《穷人》教学案例
语文课堂呼唤“本色”回归──《穷人》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