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2-13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思维的一般规律和构思的一般规律。(重点)
2、 认识宋词对唐诗的发展。(难点)
3、 与《沁园春·雪》相比,看作者思想的成熟与发展。
【教学方法】
讨论为主。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解
“沁园春”,词牌名。
“长沙”,是本词的标题。
二、范读
一定要带着感情去读,在读中感受其情感与韵味。
三、讨论
1、词上阕的陈述对象是什么?
“橘子洲”。
2、词人对这个陈述对象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3、通过哪些局部描绘来表现?
大背景:“独立寒秋”。
小背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主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4、总体感受是什么?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5、上阕以形象思维为主,那么形象思维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形象思维的一般规律:整体印象;细节描绘;总体感受。
起:“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承:“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合:“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6、下阕以抽象思维为是,那么抽象思维的一般规律又是什么?
抽象思维的一般规律:话题;阐述;结论。
7、下阕前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从形式上讲是一个转折,从记叙转为议论,议论的话题是“峥嵘岁月”。
8、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阐述这个话题的?
承“百侣”而来,展示老一辈革命家年青的风采:“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酉。”
转而称颂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热情以及胆识与魄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9、这个话题的结论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
“曾记否,到中流激水,浪遏飞舟?”
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扭转乾坤,拯救民族于水火的美好愿望。
10、以上,就上阕或下阕的内容分析,我们基本上是遵循唐诗的构思格律来分析的。那么,全词的整体构思是否与这一规律相合?
从全词看。如果说,上阕“独立寒秋……百舸争流”是“起”,接下来的“鹰击长空……谁主沉浮?”是“承”,那么“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酉。”就是“转”,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激水,浪遏飞舟?”则是“合”。
11、你认为宋词对于唐诗的发展表现在哪个方面?
宋词继承了唐诗谨严的构思格律,但走出了唐诗句法上太过整齐划一的死板。使诗歌的发展,走向整齐美与错综美的融合,从而适于表现更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四、总结全文
1、和《沁园春·雪》一样,词的上阕以描述为主,陈述的对象是“橘子洲”: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寒秋”,渲染了一种红艳艳的感动、横扫一切的气势和百折不挠的执着。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湘江”,激扬着一种兴奋激动、坚毅自信的情怀,以及必胜的信念和无尽的活力。
可以想象,诗人此时心潮澎湃,正要信心百倍地去迎接人生的挑战、社会的挑战,因此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追问,抒发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壮志情怀。
从思路上讲,“起”“承”“转”“合”,天衣无缝;从境界上讲,“立”“看”的振奋与“怅”“问”的求索,互为映衬、相反相成。“独立寒秋”的坚毅深沉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郑重庄严又遥相呼应、相辅相成。
2、下阕以议论为主,话题是“峥嵘岁月”: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陈述的对象应该是“峥嵘岁月”,不寻常、不平凡的岁月,可这四个短语告诉读者的只有一个血气方刚、才华横溢的概念,且角度、层次不明,有堆砌之嫌。不象“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那样,不只形式整齐对仗工稳,且内容涵概全面典型,肯定否定客观公正,准确评价了“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的历史事实,互文的修辞手法更平添了一重错落美。
真正陈述“峥嵘岁月”的,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而且此时的作者也缺乏应有的豪气。“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并未大胆抒发胸怀天下的抱负。单一个“曾记否”就远不能和“具往矣”的那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气概相比,有种束手束脚(有话不好说,有情不能抒)的感觉。
当然,此时的毛泽东,还和普通百姓没有质的区别,作为一个政治风云人物的气魄还在酝酿之中。而十年后的《沁园春·雪》就不只是文学创作上的成熟,历经千难万险的磨砺,走出了两万五千里的围追堵截,完成了他作为一个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的自我塑造,在文学创作上的表现自然就不同凡响。无论是“具往矣”的豪气,还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智者、仁者的风范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课外思考题(任选一题,写成五六百字的短文)
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请谈谈这句诗的内容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联系与区别。
2、“粪土当年万户侯。”请谈谈这句诗的内容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联系与区别。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美丽的春天
- 威海之旅
- 假如有一支神笔
- 美丽的荷塘
- 两条小鱼
- 独自坐公交车
- 爱上网的涛哥哥
- 有趣的一天
- 我学会了洗衣服
- 仙人掌
- 日 全 食
- 致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 难忘的第一次作假
- 我们的校园变了
- 家乡的传统文化
- 宗教文化的特征
- 论社会主义宪政(27)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老子的“冲气以为和”理论与家庭和谐
- 侗族丧葬习俗的宗教文化内涵探析
-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阎锡山村政思想的影响
- 中国古代鬼文化探析
- 论社会主义宪政(2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宪法“司法化”的反思与前瞻(4)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反宪法规则的决定的法律效力(7)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加强书法教学 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 传统的用途与滥用
-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变迁及当代价值
- 论社会主义宪政(18)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十六大后现行宪法修改的思考(7)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略论豫菜的传承和创新
-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 《太阳》
- 《鸟的天堂》课堂教学实录
- 《晏子使楚》第二课时 说课稿
-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
- 《索溪峪的“野”》教案
-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 《猫》教学设计
- 《威尼斯的小艇》课堂实录
- 《鸟的天堂》教学建议
-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第一教时
- 《月光曲》教学实录
- 《全神贯注》教学设计
- 《月光曲》教学设计
- 《鸟的天堂》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