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13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思维的一般规律和构思的一般规律。(重点)

2、 认识宋词对唐诗的发展。(难点)

3、 与《沁园春·雪》相比,看作者思想的成熟与发展。

【教学方法】

讨论为主。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解

“沁园春”,词牌名。

“长沙”,是本词的标题。

二、范读

一定要带着感情去读,在读中感受其情感与韵味。

三、讨论

1、词上阕的陈述对象是什么?

“橘子洲”。

2、词人对这个陈述对象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3、通过哪些局部描绘来表现?

大背景:“独立寒秋”。

小背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主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4、总体感受是什么?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5、上阕以形象思维为主,那么形象思维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形象思维的一般规律:整体印象;细节描绘;总体感受。

起:“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承:“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合:“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6、下阕以抽象思维为是,那么抽象思维的一般规律又是什么?

抽象思维的一般规律:话题;阐述;结论。

7、下阕前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从形式上讲是一个转折,从记叙转为议论,议论的话题是“峥嵘岁月”。

8、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阐述这个话题的?

承“百侣”而来,展示老一辈革命家年青的风采:“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酉。”

转而称颂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热情以及胆识与魄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9、这个话题的结论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

“曾记否,到中流激水,浪遏飞舟?”

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扭转乾坤,拯救民族于水火的美好愿望。

10、以上,就上阕或下阕的内容分析,我们基本上是遵循唐诗的构思格律来分析的。那么,全词的整体构思是否与这一规律相合?

从全词看。如果说,上阕“独立寒秋……百舸争流”是“起”,接下来的“鹰击长空……谁主沉浮?”是“承”,那么“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酉。”就是“转”,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激水,浪遏飞舟?”则是“合”。

11、你认为宋词对于唐诗的发展表现在哪个方面?

宋词继承了唐诗谨严的构思格律,但走出了唐诗句法上太过整齐划一的死板。使诗歌的发展,走向整齐美与错综美的融合,从而适于表现更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四、总结全文

1、和《沁园春·雪》一样,词的上阕以描述为主,陈述的对象是“橘子洲”: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寒秋”,渲染了一种红艳艳的感动、横扫一切的气势和百折不挠的执着。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湘江”,激扬着一种兴奋激动、坚毅自信的情怀,以及必胜的信念和无尽的活力。

可以想象,诗人此时心潮澎湃,正要信心百倍地去迎接人生的挑战、社会的挑战,因此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追问,抒发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壮志情怀。

从思路上讲,“起”“承”“转”“合”,天衣无缝;从境界上讲,“立”“看”的振奋与“怅”“问”的求索,互为映衬、相反相成。“独立寒秋”的坚毅深沉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郑重庄严又遥相呼应、相辅相成。

2、下阕以议论为主,话题是“峥嵘岁月”: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陈述的对象应该是“峥嵘岁月”,不寻常、不平凡的岁月,可这四个短语告诉读者的只有一个血气方刚、才华横溢的概念,且角度、层次不明,有堆砌之嫌。不象“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那样,不只形式整齐对仗工稳,且内容涵概全面典型,肯定否定客观公正,准确评价了“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的历史事实,互文的修辞手法更平添了一重错落美。

真正陈述“峥嵘岁月”的,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而且此时的作者也缺乏应有的豪气。“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并未大胆抒发胸怀天下的抱负。单一个“曾记否”就远不能和“具往矣”的那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气概相比,有种束手束脚(有话不好说,有情不能抒)的感觉。

当然,此时的毛泽东,还和普通百姓没有质的区别,作为一个政治风云人物的气魄还在酝酿之中。而十年后的《沁园春·雪》就不只是文学创作上的成熟,历经千难万险的磨砺,走出了两万五千里的围追堵截,完成了他作为一个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的自我塑造,在文学创作上的表现自然就不同凡响。无论是“具往矣”的豪气,还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智者、仁者的风范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课外思考题(任选一题,写成五六百字的短文)

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请谈谈这句诗的内容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联系与区别。

2、“粪土当年万户侯。”请谈谈这句诗的内容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联系与区别。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美丽的春天
威海之旅
假如有一支神笔
美丽的荷塘
两条小鱼
独自坐公交车
爱上网的涛哥哥
有趣的一天
我学会了洗衣服
仙人掌
日 全 食
致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难忘的第一次作假
我们的校园变了
家乡的传统文化
宗教文化的特征
论社会主义宪政(27)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老子的“冲气以为和”理论与家庭和谐
侗族丧葬习俗的宗教文化内涵探析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阎锡山村政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鬼文化探析
论社会主义宪政(2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宪法“司法化”的反思与前瞻(4)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反宪法规则的决定的法律效力(7)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加强书法教学 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传统的用途与滥用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变迁及当代价值
论社会主义宪政(18)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十六大后现行宪法修改的思考(7)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略论豫菜的传承和创新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太阳》
《鸟的天堂》课堂教学实录
《晏子使楚》第二课时 说课稿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
《索溪峪的“野”》教案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猫》教学设计
《威尼斯的小艇》课堂实录
《鸟的天堂》教学建议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第一教时
《月光曲》教学实录
《全神贯注》教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
《鸟的天堂》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