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诗性的启迪──以《再别康桥》为例浅谈诗歌教学

诗性的启迪──以《再别康桥》为例浅谈诗歌教学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诗性的启迪──以《再别康桥》为例浅谈诗歌教学

提起诗歌教学,大家都有自己的妙招,我今天就我这一个月的教学经验,班门弄斧,结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谈一谈自己对诗歌教学的一点想法。

提起诗歌教学,大家普遍感觉难教,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我们先从诗歌这种文学的特点看。诗歌是一种非实用的非功利性的表现人类心灵世界的文学样式。首先由于诗歌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意象的复杂性,语言的跳跃性等特点,造成我们对诗歌理解的困难。其次由于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阶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加之人生、社会阅历的缺失,审美修养的不足,知识结构的欠缺都给我们的诗歌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和问题。再次,由于诗歌是一种主观情感非常浓厚的文体,对其解读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一方面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灵活性,自由度。另一个方面对我们无疑也是一种挑战,就是你如何去把握诗歌课堂的这种自由性和灵活性。最后由于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导致他们面对诗歌的时候很陌生,也很无助,他们不知道从何入手。他们心灵与诗人的心灵之间形成了一种隔阂。况且,古代对诗有这样的说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能说真是这样,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去教,如何把这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传达给学生呢?这无疑是摆在诗歌教学过程中的第一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用了读、想、做三者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诗歌的学习。

一、 反复美读

学习诗歌,我们最基本要做到对诗歌的语言有所感知,能够通过对内容的把握,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去了解、借鉴诗歌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又与对诗歌的的朗诵是分不开的。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证明:视觉与美感之间只能构成间接的情感对应关系,中间需要联想和想象的帮助。而听觉与美感之间却可以构成直接的情感对应关系。同时中国古人也说过“书读千遍,其义自现”,可见人们早已认识到了诵读的重要性了。根据对诗的熟练程度,我们分为三个阶段:

1、读熟,注意对语言的整体把握:

对于一首新的诗歌,能让他们最快进入角色的莫过于就是朗诵了,在诵读中,学生头脑中会留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印象。随着朗诵的次数的增加,这种印象也就逐步趋向明朗,清晰,最终形成对诗歌整体的感知。

诗歌在语言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的跳跃性非常强,跟其它文体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在初读的时候注意。另外诗歌有极强的节奏感,在这个时侯就需要老师做诵读提示,提示节奏的停顿,语气的轻、重、缓、急。帮助他们准确地把握朗诵的节奏,读出感情。如在学习《再别康桥》时,我就充分发挥了听读的作用,我先让他们听有配乐的朗诵磁带,提示他们注意子音和句子的节拍。之后,让全班同学齐声朗诵诗歌,老师注意纠正朗诵中所出现的问题。然后,再次重听录音带,提示他们注意诗歌的韵脚,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把握,使他们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这是第一阶段的目标。

2、读懂,寻找切入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上一个阶段的基础上,继续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当然要注意诵读方式的转变。所谓“懂”就是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意象,能够体会到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为老师。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寻找分析诗歌情感的突破口,以此为入口,理清作者情感变化发展的过程,最后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再别康桥》的学习中,通过提示引导,同学们紧紧抓住了“寻梦”这一突破口,由此开始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我不失时机地又通过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了徐志摩在“康桥”的“梦”,也即其“康桥”理想,有“梦”进一步引出了为什么要来这里“寻梦”?以及作者的康桥情节。了解了这些后,学生也就不难理解徐志摩为什么会对康桥有这样深的情感了。同时围绕“梦”与现实,学生也自己总结除了本诗由“现实告别,心情难过 ?沉醉于美梦,兴奋激动?梦回现实,无奈悄悄别离”的情感线索,从而,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3、读透,领悟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

通过这一层次的诵读,要求学生要准确的理解诗歌中的意象物象与情感的结合关系,以及结合点,较为深刻的理解意象的深刻内涵和从中更为真切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其次,要注意体会作者对字句的锤炼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妙用,如:对“轻轻的”与“悄悄的”进行辨析,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重点把握作者是如何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分析“一切景语皆情语”所包含的景、情的辨证关系,学以致用,反过来用这些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写作。

二、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所谓想象是建立在感知与记忆的基础上的一种表象的运动,它不仅是表象的复现,而是对表象进行的重新组合与再造,诗歌所创造出来的形象具有创造性和跳跃性,故在诗歌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对诗歌进行“补充”“转换”“再创造”将诗歌的文字符号转换为立体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接说出来的话补充完整,从而溶入诗歌的艺术世界中去。如在分析《再别康桥》的“绘画美”的特点时,我让学生从中挑选一节自己最喜欢的诗歌,然后发挥想象,在自己头脑中形成一幅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尽快进入诗歌优美的画面之中,同时对其语言表达能力无疑也是一种提高。我甚至在设想,如果条件允许的话,都可以让他们当场作画。总之,只有通过想象这一途径才能消除学生自身所具有种种局限,使之尽快的融入诗歌的意境之中。

三、鼓励学生去实际,在实践中获真知

读和想只是停留在思想意识层面上,也只是初步了解了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上,并没有在他们头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只有鼓励他们去实践,在实践中才能进一步巩固这些知识。这里的实践,既包括自己创作诗歌,也包括自己养成一个朗诵诗歌的良好习惯。我们现在有的老师可能对这一方面重视不够,认为我们考试也不会去写诗歌,但是诗写的好,其他的文章也不会次的。诗歌朗诵好,语言表达能一定不会差。因为只有他们亲身实践过了,才会有这方面的经验,而这个经验对于他们在面对诗歌鉴赏的时候无疑是最好的导师。实践活动还会促进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潜力。

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孩子”,我们不要为他们设置太多的“篱笆”,不要做他们的“上帝”,让他们勇敢地去摘取他们心中那棵“真甜”的“草莓”,或许会“脏了围裙”可是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们正出在一个花季,雨季。在这富于诗意的季节里,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引导,使他们的花季,雨季更加美丽,更加富有诗意。让他们在诗的世界里畅想遨游,茁壮成长。

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也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堂,诗歌教学活动能够保持一份诗意,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尘嚣弥漫的今天,让老师和同学在诗歌的世界里诗意地栖居。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童年——永远的快乐
我读书,我快乐
童趣
生命的价值
雨后
皓月,请您听我说
成长的伙伴------月亮
秋天的落叶
我是未来的一颗星
水乡小城的一天
门前,那棵大树
我的爸爸
我爱我校
试论做好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几点认识和建议
关于校园体育文化对高校人才培养作用的研究
关于高校青年教师如何走出教研课题申报误区
试论“90后”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
试论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新生工作的探索
试析伯顿.克拉克大学学术权力配置模式研究
试析高校大学生就业非本专业化现状的调研
关于新媒体语境下宁夏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关于大学生创业能力开发与培养的路径探析
关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政府与高校关系的法治化
试论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信念和学生学习期待的关系
浅谈关于高职教育学生自主学习状况的调查及分析
浅析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中的浮华倾向
简析大学教学管理中的几对关系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析基础与动力
纪念傅雷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设计
一个问题后的精彩──《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随笔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反思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设计
听傅敏说父兄:《傅雷家书》之外的温情故事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设计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设计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杂谈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实录及反思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设计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设计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设计
《傅雷家书两则》有关资料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