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高渐离

高渐离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6-14

高渐离

战国末燕人,荆轲的好友,擅长击筑(古代的一种乐器,是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高渐离与荆轲的关系很好。荆轲刺秦王时,高渐离与太子丹送之于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行刺失败后,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

“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旁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座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座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始皇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矅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译文]秦王吞并了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通缉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都潜逃了。高渐离更名改姓给人家当酒保,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作工。时间长了,觉得很劳累,听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击筑,走来走去舍不得离开。常常张口就说:“那筑的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侍候的人把高渐离的话告诉主人,说:“那个庸工懂得音乐,私下说是道非的。”家主人叫高渐离到堂前击筑,满座宾客都说他击得好,赏给他酒喝。高渐离考虑到长久他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退下堂来,把自己的筑和衣裳从行装匣子里拿出来,改装整容来到堂前,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请他击筑唱歌,宾客们听了,没有不被感动得流着泪而离去的。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秦始皇召令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秦始皇怜惜他擅长击筑,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于是薰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没有一次不说好。渐渐地更加接近秦始皇。高渐离便把铅放进筑中,再进宫击筑靠近时,举筑撞击秦始皇,没有击中。于是秦始皇就杀了高渐离。终身不敢再接近从前东方六国的人了。

下面是荆轲还没去行刺之前的记载: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读《谁砍的樱桃树》有感
挤和钻的精神
《新二十四孝》读后感
读《强国之路三十年》有感
《一只贝》读后感
读《蜘蛛脱险》有感
学习坚强勇敢
观《爱心》有感
读《孟子》有感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读《淘气的年龄》有感
读《母亲的故事》有感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
读《比目鱼的故事》有感
读《神秘岛》有感
在全市一季度经济形势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
甘做一名普通的党员
关于班子存在的主要问题
**镇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优质高产保市场  齐心协力渡难关
群策群力做好水果流通工作
企业廉洁履职奖惩办法
博物馆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完善自我贵自律   从心所欲不
司法工作典型
让民营经济唱主角挑大梁
转变干部作风 密切干群关系
为建设诚信××献青春
让党旗永远飘扬    
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  全面推进依法治
工伤预防中的委托代理风险研究
浅谈新形势下幼儿教师的全面发展
国际公共管理的新趋势:全球治理(1)
对幼儿教师“指令’’的另一种解读
19世纪后半期日中两国聘请外籍教师情况之比较
浅谈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
上海科技发展的学科结构与绩效评价(1)
关于全纳教育对幼儿教师素质提出的新挑战
解析自然资源价值的劳动价值论
论析如何培养新时期合格的幼儿教师
试论幼儿教师的语言技能及应用策略
关于幼儿教师服饰美的内蕴及其运用探析
浅谈幼儿教师职前阶段科研能力的培养
海运单在贸易实践中的特征及运用
幼儿教师如何进行时间管理
《行道树》课后作业
《短文两篇》中心意思
《短文两篇》结构分析
《短文两篇》课文鉴赏
《行道树》预习提纲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
《短文两篇》重点难点
《短文两篇》多音字辨析
《短文两篇》重难点点拨
《短文两篇》问题探究
《短文两篇》词语解释
《行道树》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短文两篇》学法指导
《短文两篇》课文背景知识
《短文两篇》写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