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22
让史册永记回归的时刻──评析《别了,“不列颠尼亚” 》
新华社记者周树春等四人于1997年7月1日从香港发出一篇关于香港回归祖国的重要消息,报道了查尔斯王子代表英国接回末任港督彭定康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的具体情况,通过告别仪式的现场描述和156年的沧桑回顾,体现出回归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
这篇报道笔法灵活,感情深沉,语言精当,内涵丰厚。作为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从新闻作品研究的角度看,该报道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色:
1、报道采用了散文笔法:
开头:第一段的导语,突破了传统导语的写法拘泥,相当于一篇散文的开头。它所说“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也就是“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使用结构复杂的长句勾画了事件的轮廓,设置了悬念,产生了吸引受众的力量。
该文主体,由一条线索贯穿,同样是散文笔法。它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来报道,采用了鲜明的时间线索贯穿全文。比如“30日下午”“四时三十分”“四十四十分”“晚六时十五分”“七点四十五分”等等。
该文用一条时间线索贯穿的是“最后一刻”的五个场面,形成了安排有序的结构。其中描述比较详细的三个场面分别是:彭定康告别港督府的降旗仪式;查尔斯王子出席的告别仪式;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另外两个比较简略介绍的场面是:广场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不列颠尼亚”号的很快消失。
2、该报道的场面描写是繁简得当的:
例如对彭定康告别港督府的描述比较详细。在这段文字里介绍了当时的天气(下雨)、环境(督府绿树掩映、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传统(离任的降旗仪式和号角声)、以及彭定康的表情心情(面色凝重)等。再如对查尔斯王子出席告别仪式的场面描写也是较详细的,很能抓住细节的特点。例如地点、背景(皇家游轮的背景与巨幅紫荆花图案的巧妙互衬)、天气(雨越下越大)、英女王赠言(选取了主要的和重要的两句话:“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
3、该报道的现场描写和历史背景的结合是十分出色的,丝毫没有牵强附会生拉硬扯之感。例如在叙述彭定康降旗时,穿插介绍了港督府1885年建成、后又有大规模改建装修的历史。又如在描述广场上的二次降旗时回顾了156年前在这里升旗的历史。
4、该报道所体现的思想感情是深刻细腻的,在真实客观的事件描述中,不露痕迹地运用“反复”的表现技巧,使字里行间回荡着百年巨变的沧桑感叹,洋溢着对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无限欣慰和自豪之情。首先是在香港游离祖国的时间上反复重复:“150多年”、“近一个半世纪”、“156年前”、“156年5个月零4天”等重复达六次之多。其作用不过就是要传达一种信念,别看经历的时间如此之长,赢得最后胜利的还是中国。与此相对,是对英国统治“宣告终结”“即将告终”“最后时刻”“最后一次”等的多次反复。仅“最后一次”就使用了三次。这样的反复手法,无疑也起到了讴歌回归的作用。
所以,这篇消息,应该说是较为出色的新闻作品。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人生道路上的十字路口
- 学当理发师
- 变脸老板
- 人间仙境——太白山
- 二十年后的电子计算机
- 读《Elaine,Mary lewis,and the Frog》一书有感
- 飞帽
- 神奇的鞋
- 游九顶塔民族风情园
- 我最看不惯的一种现象
- 写作的快乐与烦恼
- 致台湾小朋友的一封信
- 一次特殊的测试
- 给爸爸刮胡子
- 乒乓球赛
- 简论案例分析法在ESBP教学中的运用
- 试论高等数学创新思维的创新人才培养
- 试析高职英语教学创新管理研究
- 简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现状、原因及对策
- 试析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
- 试析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思考
- 浅析构建高校大学生学习型社区
- 试析理工院校“工程数学”课程教学改革
- 试析学术规范的法学思考
- 试析高职生职业指导的意义、问题及实施路径
- 简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
- 试析人性教育视野下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研究
- 试析本科宪法学教学独特性的初步探讨
- 试析专业发展的高校青年教师的学习研究
- 简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订单班SWOT分析
- 《俗世奇人》写作特色
- 《俗世奇人》富有个性的人物特点
- 抢救民间文化的“唐·吉诃德”
- 《俗世奇人》巧妙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
- 《俗世奇人》同步练习
- 《俗世奇人》写作特点
- 《俗世奇人》中心意思
- 《俗世奇人》词语解释
- 《俗世奇人》结构分析
- 《俗世奇人》课文背景知识
- 《俗世奇人》习题精选
- 追怀一位民间艺人
- 《俗世奇人》一人一事,曲折有致
- 《俗世奇人》同步练习
- 窑洞里的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