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故都的秋》作为一篇写景状物类散文,通过五幅秋景的描写来表达对秋的赞颂;另外,它蕴含着浓厚的人文底蕴、文化韵味,作者对秋的感受绝不仅仅停留在直观感受上,而是迁移到古今中外,沟通全人类的共同经验和感受,写出了一个饱读中国传统诗书的人士对秋的独特体验。《新课标》提到:学生在阅读鉴赏中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逐步加深对自然的思考和认识;了解散文、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应引导学生努力做到知人论世;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合作学习,乐于与他人交流阅读鉴赏心得。为此在本设计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以合作小组形式交流鉴赏心得;教学中抓住写景状物类散文的特点,在朗诵中品味语言,在品味语言中赏析美景、体悟作者情感,在分析景、情中掌握写景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并在挖掘文本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方面作粗浅的尝试。

【学情分析】

所带班级为A层次,学生表现和自主探究的欲望比较强烈;高一入学以来,就注重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探究的习惯;另外,该班共41位学生,有32位学生选修本人开设的《古典诗词的积累与鉴赏》校本课程,在鉴赏散文方面能自然的借鉴到鉴赏诗歌的一些语言与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了解郁达夫的生平思想和写作背景。

⑵ 赏析美景,掌握写景的角度与方法,培养散文鉴赏能力。

⑶ 体味作者情感。

2、过程与方法:

⑴ 本课教学按“诵读体悟──交流研讨──拓展探究──反馈评价”的过程进行;

⑵ 学生自主学习、体悟、合作探究;圈点批注阅读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接受美的熏陶,激发美的追求;感受文化韵味,提升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引导学生赏析故都秋景,掌握文中以情奴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难点:

体味主题──一曲悲凉的颂歌,探究“秋”的文化韵味。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诵读体悟、启发探究。

【课前准备】

师:印发自读提纲,并准备 FrontPage (网页)课件。

生:

1、研读两遍,圈点批注,初步了解文意。

2、筛选重点字词,完成自读提纲思考题。

(设计说明:创设问题情境,促进自主学习;创设音频情境,营造文本氛围;多样诵读,培养学生语感;比较鉴赏,引发美景赏析;多重对话,激发深入探究。)

(运用 Frontpage 课件形式,融入音乐、图片画面,创设情境,营造意境,其页面切换自如,版面精美。◇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思考的时空,而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课前预习自读提纲保证了课堂上有效的对话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以舒缓的音乐为背景)古往今来,对于“秋”,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寓以深意,或借它寄之以情。但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深浅,情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显示不同的资、色、声、味来。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出它独特的风姿,独特的彩色,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

出示问题:郁达夫对北平之秋抱有什么情感?

我们曾学过刘禹锡也是颂秋的一首诗──课件展示刘禹锡的《秋词》。

生背诵。

(设计说明:从情感、手法方面比较鉴赏《秋词》和《故都的秋》,借诗入文,引入文本重点,──作者借五幅秋景抒写对秋的感受。)

二、诵读体悟、整体把握

播放音频资料:课文朗读,生小声跟读后概括五幅秋景。

(提示:在诵读中联系自读提纲思考题,注意文中提到的秋以及课文写景部分。)

三、交流研讨(教学重点)

生生、师生之间共同针对自读提纲研讨题及学生的疑点难点展开交流研讨,意见不一致时,教师指导学生精读相关语段,朗读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如男女分开、个别和整体朗读、教师范读等,师生共同交流研讨。

学生活动:生将自读提纲的思考结果及课文上圈点批注的地方与同桌或前后桌合作交流后发言;当意见不一致时,教师范读、个别学生朗读时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反思自己的见解

(设计说明:师生、生生的交流研讨,应立足于文本,精读课文重在启发引导,旨在指导学生回归文本、解读文本,与文本对话;培养学生基于文本而不是架空文本的阅读鉴赏习惯。)

(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出示研讨题一:探讨五幅秋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

学生活动:课前班级分十个合作小组。对五幅秋景,以抽签方式,每两组自主学习、体悟探究同一幅画面所蕴含的特点,以便课堂上交流研讨。

课堂交流中,第二发言的小组不能重复第一小组发言的内容,只可补充或质疑对方。小组成员发言时,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

(设计说明:读课文,品语言,入意境,悟文情,析画面,在鉴赏探究中掌握写景的方法、角度,体味景中寄寓的情,掌握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两组鉴赏同一幅画,富有竞争性,激发学生交流兴趣,训练学生的鉴赏及语言组织能力,培养他们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立足文本质疑的习惯。)

出示研讨题二:故都之秋可写的景物很多,如颐和园秋色、香山红叶、长城秋景等等(展示图片),这些都是名胜古迹,为什么作者不选取这些景来写呢?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领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出示研讨题三:作者将故都之秋,写得优美、甜蜜而又动人,却为什么会有“悲凉”之感呢?生活中的你有无诸如“忧伤而甜蜜”、“欣喜却又遗憾”、“痛并快乐着”等情感体验呢?明确:与写作背景有关,而传统文化中对秋的情愫已根植于作者内心,这也影响着作者对秋的体验。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体悟个人经历、传统文化对作家作品的影响,把握“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总结出“一曲悲凉的颂歌”的散文主题。衔接对12段的品读。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文本,体味生活。)

四、拓展探究

出示研讨题四:作者说“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联系学过的诗词,作者的概括恰当吗?其他季节就不能吗?

(设计说明:联系旧知,以诗释文,加深对秋之文化气息的体验;巩固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法的掌握。)

五、课堂结语

郁达夫以文化人的笔触,让我们品尝故都的秋韵,体会秋的文化气息。我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写景时,也能像作者那样,不仅看到景物的自然气息,还能以文化人的眼光去观察景物;以后再阅读名家散文时,在赏析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韵味,提升文化品味。

六、反馈评价

1、在下列横线处填上相应的词语: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 的芦花,钓鱼台 的柳影,

西山 的虫唱,玉泉 的夜月。

(设计说明:要选能体现“清、静、悲凉”的秋情之词◇考查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

2、探究性学习:从《故都的秋》看历代文人的悲秋情怀。

学生活动:生课外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借助网上资源查找有助于解决问题的资料。

(设计说明:此题是对文本的有益拓展,是课内“拓展探究”环节的深化。生通过对文本文化内涵的感受体悟,被激发起对历代文人悲秋情怀的探究欲望,对有学习兴趣的同学将会是一次理性的思索历程。)

(结合探究性学习,读写结合,将写作引入散文鉴赏教学中;希望能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探究习惯。)

七、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一曲悲凉的颂歌

刘禹锡《秋词》郁达夫《故都的秋》

颂秋──积极乐观向上──悲凉

对比──古人悲秋,而我颂秋──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

借景抒情──晴空一鹤排云上──五幅秋景情景交融

以情驭景

庭院清秋 芦花、柳影、夜月、碧天、日光 秋色 清

秋槐落蕊 秋花、秋草、槐蕊、秋果 秋物 情景

秋蝉残鸣 虫唱、钟声、驯鸽飞声、秋蝉 秋声 凉 交融

秋雨话凉 秋雨、秋风、人声 秋雨 静

胜日秋果 破屋、破壁腰中、扫帚的细纹 秋形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观察发现
我的故事
我的一个教训
小老鼠
我身边的奥运
给外国运动员的一封信
找秋天
我的烦恼
我的同桌
游古城西安
我的表哥
我家门前的小燕子
北京奥运会的两个“妖怪”
屁股,我让你受委屈了
空调和蒲扇
谈客家说唱音乐
简论继续解放思想与深化改革开放
市场营销学不同定位概念区分标准与相互关系分析
两种说唱形式对比研究
试谈国际法视野下的南海问题(1)论文
略论关于和谐社会构建的三个基础
分析基于4Ps物流企业服务营销之策略
浅谈加强社会控制与和谐社会构建
让每一位学生成功
浅谈现代中国修辞哲学方法论探讨
论中国电信行业的营销渠道
关于对创新基层党校培训模式的思考
小学低年级语文德育的重要作用研究
角色设计对动画制作的实用性
改革开放:推进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
《为人民服务》教案讲义1
《为人民服务》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为人民服务》范文习作
《一夜的工作》教案讲义2
《一夜的工作》重点问题探究
《一夜的工作》重点字词梳理
《和田的维吾尔》 考点练兵积累篇
《一夜的工作》整体阅读感知
《一夜的工作》教案讲义1
《一夜的工作》重点字词意思
《为人民服务》教案讲义2
《为人民服务》写作指导
《为人民服务》训练素材
《为人民服务》(二)阅读篇
《为人民服务》(一)积累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