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27
我思故我在──反思《故都的秋》
【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一单元中的第二课,也是传统的散文名篇,有利于课内外结合,凸现大语文观,使学生真正步入学习语言文字和审美鉴赏的殿堂堂。
我把本课定位为散文鉴赏课。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教学目标定为读作者眼中的清秋之美,品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悟人生悲凉的心境。在诵读中理解内容,在美读中体验内涵,在品读中感悟感情,在自主探究中强化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用诗意的语言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焰,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
从标题《故都的秋》中描写“故都的秋”的文字切入,美读设置问题:文本描写故都的秋的段落有哪些?再分层次提问,即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果图。以散文的“神”──“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联想、合作探究等方法进入散文的鉴赏层次。
问题: “故都的秋”究竟最本质的特点是什么呢?
《故都的秋》中描写五幅画面写了那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同学在文本中找出具体的语句和所集中的段落,在课堂进行交流和讨论。
学生基本能找出原句,清,静,悲凉。这是全篇的“文眼”和散文的“神”。
部分学生找出了相关的词语和描写“故都的秋”的内容是集中在三至十一自然段。把描写“故都的秋”文段鉴赏引入课堂赏析,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日清果。简略分析秋晨院落,赏读“秋槐落蕊”文段,深入设问:作者从哪些角度写“秋槐落蕊”?让学生进行自主交流,教师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引导总结。
在赏析秋雨图中加重对文化底蕴和知人论世的探究。作者回到国内受国民党白色恐怖,从1933年4月回上海再迁居杭州,思想苦闷,生活闲散,因而全文基调:忧伤、悲凉。本文是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包含了伤感悲凉,忧郁孤独的感情。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也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可见,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
最后结合全文看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各有什么特点,先写南国之秋用意何在?
鼓励学生运用逆向对比的思想,合理地产生联想突出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喜爱和向往,北国之秋更有秋的味,也为下文过渡到“故都的秋文段描写埋下伏笔。
探究品读最后两段,运用比喻把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对比有什么好处?提出挑战性问题激发探究欲望。选出南国与北国独具代表的景物,同样对比表明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深深的眷恋之情。
【教学反思】
在本班普通班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教学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后语文课代表与我私下交流时一语道破天机,“课前基本没有预习,对文本的内容不熟悉,伤感悲凉,忧郁孤独的感情不能较好的领悟。他说:“课堂上若能有充分时间品读就好了。”教学设计方案尝试按散文文体规律:形散而神不散的教学思想去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故都的秋”独特的秋的意境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合作发现、协同发展。教学是把双刃剑。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有效的整合文本资源和学生资源,可能是另一重境界了。这堂课给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在教学前,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只重视问题的解决而忽视问题的发现。其实,与解决问题是思维的两个互逆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
教材只是作为教学活动展开的一种文本和载体,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有必要重新对其审视和反思,充分挖掘整合其中的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教学的模式决非是一个个框框,倘若教师背着框框进课堂,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学生个体,手脚都会被束缚,就不可能生成活的课堂。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是体育委员
- 校园运动会
- 春天来了
- 可爱的小猪
- 第一次买菜
- 有趣的实验
- 心爱的小笔头
- 国庆见闻
- 新学期新打算
- 围棋比赛
- 参观博物馆
- 快乐的暑假
- 可爱的小白
- 四川地震
- 扩写《盲人摸象》
- 试论后现代艺术的话语权力
- 当前人民调解制度功能的科学定位(1)论文
- 差异化营销策略及其实施(1)
- 审判委员会制度完善之刍议(1)论文
- 论邓小平对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同一性的科学把握
- 我国体育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探析(1)
- 墙绘在家居策划中的实用性
- 简述“中国学派”动画艺术的创作的文献综述
- 对法院文化建设的思考(1)论文
- 浅析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监督范围(1)论文
- 推进21世纪中国政治文明建设
- 企业在跨文化背景下的营销策略(1)
- 对于民间艺术的保存和另存
- 对于“新感性”的艺术之路的发展
- 谈柳琴戏的探索和研究
- 《静夜思》教学设计1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23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15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22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20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17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11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13
- 《静夜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12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24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16
- 《小小的船》教学建议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21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