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氓》和《采薇》导学
一、思考领悟
《诗经》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成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写实手法。按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生活中带本质性的社会问题,使诗歌创作成为一幅幅社会生活的图画。《氓》,偏重叙事;《采薇》,偏重抒情。两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感情都相当丰富、复杂。那么,我们要读懂《氓》(《诗经·卫风》)抒发了什么情?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采用了什么手法?《采薇》(《诗经·小雅》)抒发了什么情?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诗好在哪里?
二、鉴赏评价
《氓》,抒发弃妇的怨忿之情;叙事与抒情的结合和比兴手法。《氓》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幼年时的欢乐、恋爱时的盟誓、婚后的变卦,怨愤、留恋、痛苦等婚恋悲剧。尤其是《氓》中的第三、四两章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透过桑叶衰败的景象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切合人物的身份,形象生动和谐。“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朱熹《诗集传》)。其中两个感叹句,语调激切,以警醒、提示的口吻劝告所有的女性;“士之耽兮……不可说也”,语气舒缓,流露出女主人公的无奈和无助,令人同情。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这是叙事、抒情和比兴结合的典范例子。
《采薇》,抒发士卒远戍的劳苦和哀怨之情;情景相生,重言叠字。诗中的“杨柳”又成为后代“折柳相赠”与“折柳思远”的文化元素的滥觞。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其中像“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等重言叠字的例子比较多,这样反复吟咏,构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网络,给人缠绵悱恻的美学效果。
──发表于《语文周报》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放风筝
- 大白鹅
- 拾麦穗
- 试航
- 发考卷
- “吸血鬼”-蚊子
- 看麦子
- 石榴树
- 江南立交桥
- 逛书城
- 小锡兵
- 小乌龟
- 放风筝
- 洗海水澡
- 自己切菜
- 热电冷联供应用于住宅的经济性分析
- 耐火电缆与耐火封闭母线的选用
- 农网改造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 会议室电气设计
- 基于OrCAD/PSpice9的电路优化设计
- 对我国房地产业发展问题的几点看法
- 建筑施工现场用电设备的漏电保护技术探讨
- 布线新主张—自动布线系统
- 低压电器行业的用户需求和经济结构
- CCW
- 电气设备机房的电涌防护
- 电能表的现场检查办法
- 住宅电气设计浅谈
- 深圳文化中心全年冷热工况模拟分析
- 新型高压交流自动空气分段器的应用
- 《找春天》说课设计之一
- 《找春天》延伸学习:春-雨后
- 《笋芽儿》随堂练习-----提高篇
- 《笋芽儿》随堂练习-----巩固篇
- 《找春天》延伸学习:春天走来了
- 《笋芽儿》重点字词意思
- 《找春天》教学有感
- 《找春天》 课外日记:跟着学生走
- 《笋芽儿》重点字词梳理
- 《笋芽儿》同步写作指导
- 《找春天》延伸学习:春风
- 《笋芽儿》重点问题探究
- 《笋芽儿》作者资料和主要作品
- 《笋芽儿》整体阅读感知
- 《找春天》延伸学习:春天是这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