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3
走出心灵的阴霾──佳作《赤壁赋》赏析
《赤壁赋》是苏轼人生的一个分水岭,是苏轼思想成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他除了礼佛参禅,就去赤壁矶头欣赏自然,畅游长江。佛道思想的影响、天地灵气的启迪与对历史人物的深思,使苏子逐渐走出心灵的阴霾。而其重要的标志,就是这篇震烁古今的名篇──《赤壁赋》。
文章开篇描写一幅如诗如画的月夜秋江美景:凉爽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漾漾的微波,一轮明月从东山冉冉升起,月光下的薄雾如轻纱般笼罩在江面上,水天一色,浩浩渺渺,茫无际涯。面对迷人的景色,作者忘情地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情个自禁地“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人间的一切烦恼、个人的不幸遭遇都一下子抛于脑后,他进人到一种飘飘欲仙的陶醉状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而正当“饮酒乐甚”的时候,箫声响起。这“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其实正是苏轼心迹的折射。作者忘情于月夜秋江,但没有忘身。“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桂棹”“兰桨”是文人的自喻,“美人”是理想君主的象征。苏轼“扣舷而歌”的喜悦背后隐藏着一抹哀愁──一个不被重用反遭迫害的落魄文人的幽怨。借客之箫声,他奏响了一支哀婉、凄切的心曲,“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潜蛟舞于幽壑,如嫠妇泣于孤舟,从而给原本优美的景色涂上一层淡淡的悲哀,为下文的主客问答奠定了基调。
值得注意的是,赋文中的主客未必是两人,问答本身兴许就是苏轼内心的自我剖白。此时此景,作者“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从眼前的赤壁,联想到三国的曹操,其用意颇深。曹操“固一世之雄”,曾“破荆州”“下江陵”,曾“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结果不也有“困于周郎”之时?“而今安在哉?”两相比较,自己不过一个“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的官宦小吏,曹公的身份、功业与自己可谓判若云泥。突然间,苏轼意识到了自己的
“渺小”,仿佛一个寄生在天地之间小虫儿……字里行间,虽流露出人生短暂的思想,而实质却是其心理变化的一个转折──消极的思想深处正在酝酿“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内心骚动。只是,这“飞仙”与“明月”并非什么“求仙隐逸”,而是文人早年“忠君报国、经世济时”的理想。“知不可乎骤得”,苏轼此时才恍然明白,当年进谏神宗皇帝所说的“欲速则不达”正印证在了自己的身上。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接下来的这段精辟的阐述,可说是苏轼走出其心灵阴霾的真实写照。通过对水与月“逝者如斯”“盈虚如彼”的深刻观照,作者捕捉到“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生命本真。于是“哀吾生之须臾”没有了,“羡长江之无穷”消失了。他最终彻底顿悟“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多么开阔的胸襟!多么旷达的精神!跳出心灵炼狱的苏轼开始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你瞧,这就是阴霾散尽的苏轼,“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这就是跳出炼狱的苏轼,“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帮妈妈想办法
- 过小桥
- 老师,节日快乐!
- 可爱的洋娃娃
- 湘江
- 我最喜欢的一个人
- 美丽的秋天
- 我与书
- 我为自己感到骄傲
- 我和小猫在一起
- 看房
- 吹 泡 泡
- 好消息
- 丰收的秋天
- 游少年宫
- 从小说和电影的比较分析探求传播主体价值取向的异同
- 论公民精神与民主政治
- 论奥斯卡获奖电影《时时刻刻》的非语言符号传播
- PWFE国际跨界影视娱乐战略 打造《梦幻诛仙2》
- 浅谈新媒体浪潮下电视包装的发展趋势
- 论发展党内民主的对策思考
- 电影版《杜拉拉升职记》商业成功之探析
- 影视画外音影视艺术生产的新策略
- 残疾者生活补助费的赔偿之我见(1)论文
- 青春微电影的文本解读
- 浅析微电影的规制和引导
- 信访制度及信访实践再思考
- 论社会分层中女性的阶级位置与阶级认同
- 直接民主制分析及其启示——从雅典民主到卢梭的相关理论
- 论锡剧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与表现
- 《吃水不忘挖井人》
- 《坐井观天》
- 《小白兔和小灰兔》教案
- 《雪孩子》教学设计
- 《吃水不忘挖井人》拾零
- 《称象》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 《吃水不忘挖井人》-
- 《司马光》
-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之一
- 《乌鸦喝水》教后札记
- 《夏夜多美》教学设计
-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案设计
-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会了学生什么?
- 《司马光》
- 《小熊住山洞》教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