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探究主体的深层心迹──为什么学《游褒禅山记》

探究主体的深层心迹──为什么学《游褒禅山记》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31

探究主体的深层心迹──为什么学《游褒禅山记》

为什么学《游褒禅山记》?请问讲这篇课文的老师,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你们或许会说:文章告诉人们“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同时还告诉人们“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这是某权威出版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中讲的。这种传统的主题思想总结,只不过是原课文所讲内容的概括说明,是一种简单的重复性归纳。这种“说明型”的语文课,我以为把老师絮絮叨叨的讲解时间交给学生自读课文,特别是当完成了文言文的白话翻译之后,这些道理学生很容易明白。这种解读在思维方法及信息上也没有新的增加,所以学生对老师讲语文不感兴趣。请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学生对老师讲语文不感兴趣,而不是对语文不感兴趣,说到底是对这种说明性解读不感兴趣。对此,老师们总是批评学生不重视语文,而不反思自己讲得如何。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的教学必须来一个根本的改变——向理性靠拢。德国美学理论家阿多诺在《美学理论》一书中说过这样的话:“哲学就是对诸门科学中已经变成僵化的部分进行反思的学科。”我以为,应该从人的行为哲学层面去解析王安石写游记的“过程”,解析王安石写记的“心路”历程,这样我们就能够从王安石内心变化中汲取有益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扩大解读视域,打破目前这种低下的解读模式,为学生提供新的有用的信息。这是语文界改革的必由之路,没有这种能力,缺少这种思维,期求语文实现素质教育的飞跃是缘木求鱼。

下面我就前边提出的问题作哲学式回答——重讲学习《游褒禅山记》的意义是什么。大家都有这样的常识:照相的“底片”,如果不把它凑近灯光,便只是一片黑乎乎的东西。然而当把“底片”,而且是把“底片”反过来对光看的时候,我们就能看清底片所拍摄的东西。同这个生活常识一样,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经验,但一般人却不去思考这些经验.所以这些经验便同那黑乎乎的照相底片一样,什么都看不清。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用自己的理智,凭借自己的思维能力——把这当作“自然之光”——发挥其“光”照作用,就能廓清、理解我们所经历过的事情。而这种理解、廓清过程就如同把相片的“底片”反过来看一样,也就是把经历过的事情倒回来看,但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这样做,能够在“廓清”经验的基础上认识经验过的事情在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影响。他们之所以把过去的事情倒回来看,是因为人们在经验之中时,是无法体会的,而必须在经验之后,也就是与过去的经验有了一定的距离,以回忆作媒介来完成。写“记”便是一种极好的“回忆手段”。因此,读《游褒禅山记》应注意体会如下几点。

首先应该看到王安石之所以能写出《游褒禅山记》,正如他在自己文章中所说的那样:“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安石很重视古代圣贤在观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乃至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情时,能够以“思”之光映照那些已过去的“经验”,能对这些经验给予“重温”,以“求”对自己“思”之启发。所以,他没有简简单单地把游山玩水当成游山玩水,而是在读“无字书”。

其次应该看到大多数人只注意直接经验,而王安石则思考游山的经验在自己这个经验者身上发生了什么效用。他从自己的经验中,领悟到了“志”与“力”以及“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让感觉到的东西走出晦暗,把行为的意义揭示出来,变成一种精神,解释为规则和思想,从而使一次不完美的未尽兴的游山活动,在“重温”中,也就是在“倒回”来看的过程中,臻于完善。在这里教师应该让学生懂得要善于总结经验,把具体行为变成普遍性的东西。王安石使自己的行为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对经验过的事情作出了确证属实的解释──既完成了朝向过去的调适,也完成了对未来的选择。调适过去,使他对自己的行为有了准确的道说,并且是有创造性的道说;选择,把自己的过去作为未来的限定条件,避免某些历史元素在未来重演。正如王安石自己所分析的那样,当“力”、“物”条件具备时,不能再因“志”不足而使自己的正义事业中途而废,留下永久的遗憾。这就是为什么学习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最重要的答案。

再次还应该看到王安石的“重温”之所以成功,在于“慎取”、“深思”的精神态度,对青年学生来说这是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我在这里特别强调文中体现出来的“慎取”、“深思”的精神,不是人们所讲的“治学”,这太狭隘了。在这里,我特意调换了王安石原话的次序,把“慎取”放在了“深思”之前,这样有益于认识王安石行为的“过程”。我之所谓“慎取”、“深思”源出于《游褒禅山记》,但又超越这篇文章本身,是人们应该具备的认识事物、处理事物的一种品质。“慎取”者,谨慎认真处处留心取之者也;“深思”者,是能透过事表“从世界的阴暗处提取出东西来”。王安石之所以能写出这篇游记就得益于“慎取”、“深思”。在游记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安石于游览途中注意到“有碑仆道”,并发现“华山”乃“花山”之误;于洞中,王安石又注意到“前洞”平、近“记”之者“众”,而“后洞”险、远“记”之者“少”,显然是其游时“慎取”,观察认真、仔细;写记时能选择这些典型细节,这又说明他游后“慎取”。而悟出“志”、“力”与“物”三者之辩证关系,则又是“深思”之结果。

最后让我们总结一下上述分析,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该从三个层次上认识《游褒禅山记》告诉我们的道理:其一,要认识“重温”经验的必要性,这是游记写作行为的本身意义,通过“重温”上升认识;其二,要认识“重温”经验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游记写作行为要实现的结果,即总结出规律;其三,要认识“重温”经验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这是游记写作行为体现出来的实践能力,即善于“慎取”与“深思”。这就是一个具体行为完整的行为哲学分析,是以文本信息为据的一种衍生式思维,与传统主题思想归纳式解读相比较,哪一种方式更有启发性呢?我想学生自有评断。

──选自《人民教育》

2005年第9期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读《弃婴》有感
迷人的春天
小白兔
我爱梅花
陈村美景
打保龄球
第一次当主持
“胖墩”背书
劳动才会有“财富”-----读《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有感
一场恶战
星空中,我要成为最亮的那一颗--从小志大勤耕耘,科海展翅翱长空
缤纷夏日(日记8.25-9.2)
今天我来当老师
家庭歇后语比赛
诗选
中学2012年度工作总结
2012年中学年度工作总结
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语文学科总结
小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音乐学科工作总结
2010学年小学度美术学科工作总结
中学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教导处工作总结
小学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学科总结
初中2012年工作总结
小学2009四年级品德与生活学科总结
小学2010学年期体育学科工作总结
中学2010学年第一学期政教处工作总结
2012年小学四年级英语学科工作总结
2012年度中学总务处工作总结
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二年级语文学科总结
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学科工作小结
职校企业管理教育革新思路
物流管理人才培育途径
工程结算舞弊现象的审计策略
浅谈董事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范围及责任界定
浅谈我国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整合审计策略
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现实思考
浅谈施工企业管理能力再提高
企业文化管理融合分析
高速公路跟踪审计可采取的审计策略
物流管理状况及完善途径
浅谈疏林地补植补造作业过程管理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分析及解决方法
浅谈国家审计人员职业道德
论物流管理校外实训基地建构途径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