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23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
⑴ 体会文中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⑵ 研究作品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
⑴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⑵ 训练学生通过揣摩人物语言、肖像、动作等,归纳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
3、情感:
⑴ 认识封建大家族的腐朽没落,进而认识封建制度的腐朽与没落。
⑵ 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分享与合作的意识以及对集体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教学重点】
文章中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赏析人物的人物的性格特征。
【媒体】
计算机、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情境,读课文、欣赏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片段,初步体会人物性格,诱发探索动机。
二、实践体验阶段
1、按照师生共同学确定的四个研究角度自由的结成四个小组。即:肖像组、言行研究组、作者及贾宝玉研究组、主题探究组。
2、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分析信息资料:
学生访谈、上网、查阅书刊、问卷,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判断资料的真伪、优劣,收集有价值的、淘汰边缘资料,学会整理资料、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3、组内初步交流:学生力求做到客观对待别人,正确认识自己,整合本组资源。
三、表达交流阶段
实践成果汇报会:
1、教师导入:
同学们,红楼一梦为后人留下了多少话题,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文人墨客发出一次次感慨,一声声叹息,真是:
休笑前人痴,古今同一梦。
锦缎玉帛,难试木石今生泪。
菱花镜里,谁拥旷世有情人。
罗带同心结未成,鹊桥常恨无归路。
红楼今犹在,惟有风月镜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入红楼,重温旧梦,将我们的学习收获与大家共享。
2、实践成果汇报:
⑴ 肖像研究组:富丽淡雅各不同,自有性情蕴其中。
① 王熙凤、林黛玉肖像描写分析。
② 人物肖像描写练习。
⑵ 言行研究组:五言七律道不尽,善恶终待后人评。
① 课本剧《林黛玉进贾府》。
② 欣赏电视剧电视剧《红楼梦》中《分骨肉》片段。
③ 结合表演和录像进行分析(以王熙凤的性格特征为主)。
⑶ 作者及贾宝玉研究小组:半世富贵不解事,一世英名传后人。
① 曹雪芹的详细身世。
② 学生诗作朗诵。
③ 结合《西江月》二词分析贾宝玉的性格特征。
⑷ 主题研究组:红楼一世风波起,千言万语哀叹长。
① 分析护官符。
② 分析、朗诵《飞鸟各投林》。
通过以上综合分析,探究作品主题。
3、教师小结:
同学们以《林黛玉进贾府》为切入点,对《红楼梦》中感兴趣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浅层次的探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大家团结协作,搜集信息,分析整理,锻炼了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还能学以致用,把作品中的一些写作方法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些都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是,《红楼梦》博大精深,“红学”研究也由来已久,我们对作品的认知还需不断深入,得出的一些观点还需不断完善。希望同学们以这次学习活动为契机,将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扩大视野,提高语文素养,成为真正的“读书人”。
4、作业(根据个人能力任选其一):
⑴ 写一篇对这次学习活动的感想或体会。
⑵ 写一篇评论性文章(可以评人物形象,也可以评主题或其它)。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第一次办黑板报
- 我的好妈妈
- 我的新衣服
- 冬天里的趣事
- 可爱的小鸭子
- 秋游
- 假如
- 消灭作业怪兽
- 踢足球
- 我的大猩猩玩具
- 合作的力量
- 稻谷飘香时
- 美丽的小雪花
- 小花猪是个唱歌小明星
- 我的爷爷
- 刑事司法应和民意保持距离(1)论文
- 大学生“高消费”现状及营销对策(1)
- 中小食品企业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研究(1)
- 对我国陪审制度的思考(1)论文
- 弹性生产、全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改革
- 中国传统家训教化与公民道德素质养成
- 中共三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创新
- 解析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问题(1)
- 我国司法变更权的立法与反思(1)论文
- 海峡两岸善意取得制度之比较(1)论文
- 网络著作权司法保护若干实务问题探讨(1)论文
- 政治学与政治发展:中国政治学发展20年
- 浅论被害人陈述的证据效力和被害人陈述制度的完善(1)论文
- 论我国公司司法解散诉讼程序制度的构建(1)论文
- 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质和要素
- 《从现在开始》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 《窗前的气球》 新教材教研组展示课
- 《从现在开始》 教学设计一
- 《浅水洼里的小鱼》 教学设计一
- 《从现在开始》 教学设计二
- 《纸船和风筝》 教学设计四
- 《“红领巾”真好》 教学设计二
- 《日记两则》 教学设计
- 《“红领巾”真好》 教学设计一
- 《浅水洼里的小鱼》 教学设计二
- 《纸船和风筝》 教学设计三
- 《假如》 教学设计一
- 《从现在开始》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二
- 《清澈的湖水》 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 《从现在开始》 教学设计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