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谈《琵琶行》女主角出场的描写

谈《琵琶行》女主角出场的描写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7-06

谈《琵琶行》女主角出场的描写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杰作。作者以高超的技艺,创造了一个极富魅力、美不胜收的音乐世界。从而使此诗成为超越前贤,雄视古今的千古第一音乐诗。与弹奏琵琶曲的描写相比,女主角出场的描写虽比较简单,但具有化直为曲之奇,引满而发之妙。

其一,缘情设景,铺垫渲染。《琵琶行》一开始,便对环境进行渲染,为女主角的出场创造了一个适宜的场合和时机,作者以地上的寒江、高空的秋月、岸上的枫叶和水边的菊花构画了一幅萧瑟低沉的秋夜送客图。给人一种萧瑟落寞之感。渲染了寂寞而凄凉的环境。举杯道别之际,仕途之苦,离别之怨,涌上心头,主客双方都多么希望有一曲清歌能排遣一下这胸中的郁闷啊。然而却“无管弦”助兴,以至于“醉不成欢惨将别”。这些描写,不仅真实地表现了失意之人的悲凉心情,更为琵琶女的出场做了气氛上的渲染和情节上的铺垫。

其二,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在主人和客人黯然伤神、相对无言,即将悲伤地分别之时,“忽闻水上琵琶声”,无异于雨中送伞、雪中送炭。且这声音的魅力之大,使得主人和客人深深地陶醉,以至于主人忘了回去客人也不愿开船。那么这琵琶曲由可人奏出?此人何许人也,竟有如此绝妙的弹奏技艺?暂不得而知之。这里,作者采用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描写手法,产生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其三,变简为繁,化直为曲。据诗前小序看,从“闻船中有夜弹琵琶者”到“问其人”再到“命酒使快弹数曲”。其过程是直接了当的。但诗中在“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先是“寻声暗问”,再是“琵琶声停”,欲语还迟,终是移船相邀,添酒开宴,而其人千呼万唤才姗姗而出。且是腼腆羞惭,“犹抱琵琶半遮面”。可以说,从“夜送客”之时的“秋瑟瑟”、“无管弦”、“惨将别”、“江浸月”,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是“千呼万唤”了。但“邀相见”还那么不容易,又经历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姗姗而出。与诗前小序所言相比,作者确实将相见的过程变简为繁,化直为曲了。但丝毫不使人感到故弄玄虚,反而在读者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产生了极妙的艺术效果。

──原载《语文教学通讯》1994版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Pollution
Comments on the Second Class
My parents
写给母亲的感谢信
Travels on Holidays in China(在中国的假期旅行)
A Letter to Tom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写给母亲的感谢信
My favorite animals
Study in Class and out of Class
Blowing Balloons(吹气球)
My Experience in Examination
Haste Makes Waste
Studying Abroad
上海市轨道交通5号线排水出路的设计研究
西安市地铁沿线土地开发利用探讨
正当性与证成性:道德评价国家的两条进路?
中国乡村的“保护主义政治”及其后果
政治的认知方式——政治现象描述与政治精神省察
我国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及投资控制
现实主义理论及其超越
中央情报局和文化冷战
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探析
基于初步危害分析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性分析
城市地铁大断面隧道中洞法、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技术
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安全评估与认证体系研究
政府形象建设的政治学思考
轻轨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框架体系构建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市场化融资策略研究
《金色的鱼钩》教学目标
《再见了,亲人》同步作文之范文习作
《再见了,亲人》重点语句探究
《再见了,亲人》整体阅读感知
《再见了,亲人》同步作文之写作指导
《再见了,亲人》考点练兵 文章阅读
《再见了,亲人》趣闻故事
《打电话》考点练兵(二)
《打电话》趣闻故事
《再见了,亲人》美文欣赏
《再见了,亲人》考点练兵 积累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二
《再见了,亲人》美文欣赏二
《再见了,亲人》重点字词意思
《金色的鱼钩》重点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