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分析> 《琵琶行》教学杂谈

《琵琶行》教学杂谈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1

《琵琶行》教学杂谈

〖浅析研究性阅读教学〗

明确自主研读的具体目标:

研读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自主地阅读并获取和运用,如果在研究性阅读活动中教师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确定具体的研读目标,学生就是能学自方向,就能在课堂上有日的地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如在学习独立阅读课文《琵琶行》时,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由分组,然后引导学生自主确定研读目标。学生经过讨论,确定了以下几个研读目标:

1、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2、口味诗中的意境。

3、研讨琵琶女演奏乐曲的发展变化过程等。

在确定目标之后,要求学生围绕以上几个研读目标展开小组合作探究。由于学有方向,学生便怀着浓厚的兴趣投入了研读了,用自己的心灵去拥抱语文,在对文本开放性的动态建构中尽情地展现他们生命的原生态。

〖关注教学细节〗

省教科院彭钢认为,教学细节更多地是教学现场中师生互动的产物。透过教学细节,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可以看到教学设计、教学操作和教学行为的针对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教学细节虽然是最小的教学行为单位,但却有着多样的表现形式和较为复杂的结构。细节虽小,不可小看。因此在课堂现场和学生发展的纵横坐标上感悟、发现、反思、研讨教学细节,才能有新的收获。

例如:在《琵琶行》第二段的教学时,让学生找出侧面烘托的句子,有学生找到末尾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有学生找到第一段“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但连叫几个学生都没有提到本段末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为什么呢?至少有以下多种原因:

1、笨;

2、有些同学笨;

3、题目难;

4、学生缺少正确的解题方法。

在上述原因中,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有意义的归因并寻求对策。3难在何处?如何分解?4属于哪个知识点、能力点?这类题目有何特点?学生的问题在于概念缺失,还是步骤不清,还是阅读区间不明?如何进行针对性训练?放开思维,归因越多,多中选要,对策也就越准。

再如:我们在理性上已经明确,高考不考的坚决不讲,但语文或者其他人文类学科有它的特殊性,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啊,于是就忍不住多讲,结果,挤压了主干知识所占的时间。解决这一矛盾,就要求我们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发展,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对学生没有多少帮助的要大胆放弃,与其画贾府那张复杂的人物关系表,还不如读一读刘姥姥进大观园后主子丫鬟发笑的那一段。木屑花要做成三夹板,零碎的知识要整合后讲,文体知识中的“词”、“赋”结合具体作品讲,有利于把握其特点,至于不同的诗体──“歌”“行”“引”,还是集中讲比较好,分散了反而冲淡其他主题。诗歌鉴赏讲究知人论世,时代背景不得不讲,那就灵活一些,可以突出共性讲,杜甫的被贬、白居易的被贬、苏东坡的被贬,具体情景简略甚至省去,反正都是文人的被贬,古人的被贬,被贬即失意,古人失意,现代人也失意;倒是各人被贬后的态度值得提一提,比较一下,或许对学生有启发。还可以化古为今讲,琵琶女是谁?曾经是超女,后来嫁给了商人,是巩俐(据说离了婚),现在是吧女(船是移动的酒吧),将来说不定是张国荣、陈宝莲,这样,琵琶女的遭遇这一段实在用不着多讲。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糊涂的外婆
“硬心肠”的外公
我的新教室
我最喜欢的电脑课
从身边小事做起
我的烦恼
美丽的荷花池
我们的电脑课
不做“井底之蛙”
哈里波特与四巨头
一件小事
感受上海感受速度
吹口琴
期末复习苦与乐
新老师印象记
心理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渗透初探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科学方法教育
光泵磁共振实验研究
“三个代表”与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理论创新
腔量子电动力学中的密集编码方案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刍议
金刚石薄膜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周期结构中电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
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促进班级管理工作上水平
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创造农村图书发行工作
四原子团簇态的腔QED量子隐形传态方案
青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
转型期中国的中央权威:挑战与回应
相对论性自聚焦对超强激光束在等离子体中传输特性的影响
无质量标量波在Garfinkle Horowitz Strominger d
《称赞》教学设计之四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设计之五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之八
《风娃娃》教学设计之一
《风娃娃》教学设计之二
《风娃娃》教学设计之五
《风娃娃》教学设计之三
《小柳树和小枣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之三
《称赞》教学设计之三
《称赞》教学设计之一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之四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之五
《风娃娃》教学设计之四
《称赞》教学设计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