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重读《过秦论》

重读《过秦论》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2

重读《过秦论》

在中国,凡是上了中学的人,没有不知道《过秦论》的,甚至都背诵过它。历来对贾谊《过秦论》的评说,从汉朝起就有了记载,而且可以用“好评如潮”来一言蔽之。不然的话,萧统不会将其收入《文选》。而清初出版的《古文观止》,其编者对该文末句的评价是“结出一篇主意,笔力千钧”。现在各种新编的古文选本中,凡有《过秦论》,必誉美之。江苏文艺出版社的《古文鉴赏辞典》认为,《过秦论》到了文章的“末尾才作出了简短有力的结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把问题一下炸开,使人真相大白。这种起伏呼应的方法,真是巧夺天工”。然而,该书编者在作了如此高的评价之后,接下去也不得不承认《过秦论》的问题:“根据近代的写作理论,一般都认为论说文‘要充分说理,要对事物进行周密细致的分析。在分析、论证过程中,要运用一定的推理、论证的方法,使分析、论证合乎逻辑地展开’,它应该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等等。如果按这些要求去衡量《过秦论》,那么它是不完全符合标准的。”

我读到的历史上第一个对贾谊文章明确提出批评的,是宋代的朱熹。他认为贾谊有时“乘才乱写”。《朱子语类》卷一一六里,载有朱熹批评贾谊《上疏陈政事》一文中的语无伦次,说贾谊该文“不成文义,更无段落。他只是乘才快,故乱写去。这般文字也不可学。”该书的卷百三五又云:“不知怎地,贾谊文章大抵恁地无头脑。”

但朱熹没有直接评论《过秦论》。据钱钟书搜集到《管锥编》里的材料看,首先注意到《过秦论》文章的特殊脉路的,是宋朝人李耆卿(李涂)。他在《文章精义》中提到:“文字有终篇不见主意,结句见主意者,贾生《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韩退之《守戒》:‘在得人’之类是也。”但到底这样做好不好,李耆卿没有说。

晚清学者汪士铎在《乙丙日记》卷二里,发出了既往学者对《过秦论》的最无情面的批评:“《过秦论》归于‘仁义不施’,此官话不着痛痒也。”

《过秦论》的论证逻辑对中国文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结果出现了什么怪现象呢?为了替《过秦论》正名,中国文人不惜对文学理论的框架作出变动,以便给《过秦论》留出一席之地。

例如,宋朝人项安世在《项氏家说》卷八中,提出了《过秦论》属于赋体的主张:“贾谊之《过秦》,陆机之《辩亡》,皆赋体也。”如果算做是赋,当然也就不能用论说文的标准要求之。钱钟书倾向于项氏之说。他在《管锥编》中进而认为《文心雕龙》中对论说文的界定应该增大范围以容纳《过秦论》这样的写作方法。《文心雕龙》所划定的论说文的范围是:“陈政则与议说合契,释经则与传註参体,辩史则与赞评齐行,诠文则与叙引共纪…”这样,依据不同的论说文的写作目的,《文心雕龙》给出了论说文的八种样式:议、说、传、註、赞、评、叙、引,号为“八名”,即所谓“八名区分,一揆宗论”。钱钟书认为,为了《过秦论》的正名,《文心雕龙》有关论说文的上述概括就不全面了,还需加上一句“敷陈则与词赋通家”,古代论说文的“八名”里还需加上“词”和“赋”二名,即为“十名”。

这就好比一个大人物做算术题时错误地操作出二加二等于五,于是我们为了维护这个大人物,就要承认2+2=5的正确性而去改变算术法则一样。《过秦论》当然不能算是赋体。赋体是韵文。

今天,掌握了唯物史观的中国人,对秦的盛衰,看法当然也会有所不同,但都大大不同于贾谊,谁也不会用所谓“仁义”来分析秦的兴亡。然而这里我们是讨论文章的写作,我们要探一探贾谊的思路。如前人已经看出的那样,《过秦论》的毛病是显而易见的:它的最后结论,同整个论述脱节。结论既然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那么整个论述本应对准这个结论。文章必须表明秦的强盛是仁义的结果,而秦灭亡是统治者不仁义的结果。显然贾谊没能这样写。他东拉西扯言不及义,最后只是“咣当”一声从天上凭空掉下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个结论。把《过秦论》作为论说文的范文来影响今天的学生,这做法本身大有商量的余地。

钱钟书还总结说:“先秦两汉之文每筍卯懈而脉络乱,不能紧接逼近;以之说理论事,便欠严密明快;墨翟、荀卿、韩非、王充庶免乎此。”虽然这其中也包括儒家(荀卿),但中国人还是把孔、孟摆在了中华思想文化的最前列,而在钱钟书看来,孔、孟的文论,也要归入“筍卯懈而脉络乱”之列。轴心时代以降,中国人并非写文章都不顾逻辑;但我们还是选择了不顾逻辑的孔孟尊之。

1953年,爱因斯坦在一封信中谈到了西方科学的基础和古代中国的情况。他写道:“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了,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我们今天有着和爱因斯坦同样的惊奇:逻辑严密的思维,中国人在古代也都做出来了,但我们的祖宗没有走上逻辑之路,却选择走上了不要逻辑之路。

我们看到,这种论据论证同论点不搭界的论说文样式,并不只是《过秦论》这第一个“点”,不只是韩愈《守戒》这第二个“点”,而是一个“流”。这个“流”或可称之为过秦体。在中国,有一个带病的文学样式,叫做杂文。那里便是过秦体的天堂。只不过那凭空掉下的结论不一定是在结尾处而已。近言之,鲁迅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结论是在题目上,但通篇也没有涉及“资本家的”这一要害。1957年人民日报的那篇著名社论《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结论也在标题上,但通篇社论你找不到究竟文汇报怎么就资产阶级方向了。远言之,当年宋高宗赵构的岳飞判决书,大约通篇你也读不出岳飞如何就“叛逆”了。至于过秦体对中国人的思维影响有多大,恐怕你怎么估计也不会过分。凡是亲历了文化大革命的人,你没有写过批判刘少奇的大字报或发言稿吗,当你给他以“叛徒、内奸、工贼”的结论的时候,你写的就是一篇过秦体的文章。那是个过秦体横扫文坛的时代,是中国人的思维受到强烈毒害的时代。

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常常在报刊杂志或网上读到过秦体的文章。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老师不在的时候
今天我值日
寄往天堂的一封信
伟大的祖国
爱祖国.爱家乡
令我难忘的一件事
当我受到表扬的时候
开心的六一儿童节
考试
说大话的狮子
家乡的变化
假如我是风筝
拔萝卜
奥运福娃火娃——欢欢
童年趣事
电子产品侵权责任相关问题的探讨
动产他物权的善意取得探析
谈谈违约与侵权责任竟合情形下诉讼方式的选择
论缔约过失责任适用范围的适度扩大解释
传统知识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下)
农村土地纠纷案件成因探析
债权人代位权与诉讼时效
浅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
社会保障立法刍议
论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作为继承客体的特殊性
关于域名抢注的法律思考
间接代理制度有关问题之我见
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利性质的考察
国企所有权转让的法律和现实
浅谈监护制度及其完善
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典范
《雷雨》教学中的“四三两一”
我这样教《雷雨》
试论《哈姆莱特》的意象运用
名家论《哈姆莱特》
旧题新作光芒闪烁─—《雷雨》教学试行
也谈哈姆莱特的绝境
教出特点教出情味──用“点拨法”教学戏剧文学《雷雨》
《哈姆莱特》有关资料
《哈姆莱特》阅读指导
《哈姆莱特》赏析
《哈姆莱特》内容辑要
哈姆莱特的形象分析
莎士比亚:英国文化的象征与骄傲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论阅读教学中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