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过秦论》分析

《过秦论》分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5

《过秦论》分析

1、影响:

两汉时期探讨秦之兴亡的作品极多,而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推贾谊的《过秦论》。仅在《史记》和《汉书》中,它就先后被三次引用。司马迁以之论赞《秦始皇本纪》,褚少孙用它补缀《陈涉世家》,而班固在《汉书》中,又将它置于《陈涉项羽传》之后。这三位史学家政治观点各不相同,思想风格也互有差异,但对《过秦论》的推崇和赞赏却完全一致。可见它在思想界学术界的影响确是异乎寻常。魏晋以后,《过秦论》的精湛写作技巧更是有口皆碑,以至被人奉为楷模,目为圭臬。著名诗人左思在自诩其文才时,便傲然声称自己“著作准《过秦》,作赋拟《子虚》”;《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在《狱中与诸甥侄书》中,也自我标榜他所写的一些传论和序论,“皆有精意深旨”,“其中合者,往往不减《过秦》篇。”《过秦论》之所以蜚声文坛,得到历代学者文人之尊重、钦敬,自然决非偶然。它是经过反复推敲、千锤百炼而成的。

2、评语:

归有光曰:“行文开阖起伏,精深雄大,真名世之作。”

方苞曰:“此篇论秦取天下之势,守天下之道。其取之也虽不以仁义,而势则可凭,且谋武实过于六国,此所以幸而得也。乃既得而因用此以守之,则断无可久之道矣。以所以失之易也。秦始终仁义不施,而成败异势者,以攻守之势异也。”

姚鼐曰:“固是合后二篇义乃完,而首篇为持雄骏宏肆。”

金圣叹曰:“《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只看得中间‘然而’二字一转:未转以前,重叠只是论秦如此之强;既转以后,重叠只是论陈涉如此之微。通篇只得二句文字:一句只是以秦如此之强,一句只是以陈涉如此之微。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

张裕钊曰:“玮丽之辞,瑰放之气,挥斥而出之而沛然其甚有余。惟盛汉之文乃有此耳。”

吴楚材《古文观止》卷六《过秦论》:“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仁义不施一句便断尽,从前竟不说出。层次敲击,笔笔放松,正笔鞭紧,波澜尽析,恣态横生,使读者有一唱三叹之致。”

鲁迅:“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3、体式: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但这三篇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在思想内容上既独立成篇、各有中心,又互有联系,彼此呼应。

上篇通过回顾秦代兴亡的惊心动魄的过程,反复启发人们的思考,而后引人注目地归结出秦朝覆灭的根本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中篇则是对这一论点的详细论证,指出秦的统一本来为人民所拥护,但是秦王“先诈力而后仁义”,所以亡国了。“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作者认为诈力不是不可用,但它只能以之对敌,不能用于对付人民。秦王朝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未看到形势的变化,认错了对象。

下篇则是对前两篇论点的进一步补充。作者认为即使在陈涉起义各地纷纷响应之后,秦王子婴本来仍有可能守住秦国原有的地方,可是由于他“孤立无亲,危弱无辅”,秦俗又多忌讳,人们不敢讲话,“奸不上闻”,无法力挽狂澜,所以终于覆灭了。秦朝最后是亡于“壅蔽”。贾谊最后写道:“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如能吸取这一历史教训,则“旷日持久,而社稷安矣”。这当然不仅是下篇点睛之笔,而应该是《过秦论》三篇的结束语。

《过秦论》三篇在批判的对象上也有所分工。上篇旨在指出始皇之过,中篇重点批判胡亥之失,下篇主要分析子婴之亡。因此,就思想内容而言,三篇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没有中、下两篇详细论证,上篇便会如汪士铎《乙丙日记》所说的那样:“《过秦论》归于仁义不施,此官话不着痛痒也”,显得十分疏漏了。但是,就结构而言,上篇却最为奇特,最为人们所称道。所以,从萧统的《文选》开始,历代选家便往往只将上篇入选。

宋朝李涂《文章精义》说:“文字有终篇不见主意,结句见主意者,贾生《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韩退之《守戒》曰:‘在得人之类是也。’”

此文写作目的在于将秦之失败教训供文帝借鉴,指出守天下宜施“仁义”。汉赋多寓讽谕作用,章学诚《文史通义》中所云“《过秦》……诸议,抑扬反复,诗人讽谕之旨”,即此意。

4、特点:

根据近代的写作理论,一般都认为论说文“要充分说理,要对事物进行周密细致的分析。在分析、论证的过程中,要运用一定的推理、论证的方法,使分析、论证合乎逻辑地展开”,它应该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等等。如果按这些要求去衡量《过秦论》(上),那么,它是不完全符合标准的。但是,这决不妨碍它成为一篇绝妙的论说文。其实,论说文本来就毋需千篇一律。《文心雕龙•论说》篇就指出:“详观论体,条流多品:陈政则与议、说合契,驿径则与传、注参体,辩史则与赞、评齐行,诠文则与叙、引共纪……八名区分,一揆宗‘论’。”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根据《过秦论》(上)的经验,认为其实还可以加上一句:“敷陈则与辞赋通家。”钱先生还援引一系列前人关于“文无常体”的议论,并得出结论说:“足见名家名篇,往往破体,而文体亦因此恢弘焉。”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长大了
续写《一只小鸟》
大雾
泡杯菊花茶
我爱蓝色
一个奇怪的梦
我的课余生活
贴鼻子
秋天的快乐
我的同学
收酒瓶的小男孩
珍惜时间
拔河
我的龙龙哥哥飞起来了
自我介绍
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郭锐司法制度论文(1)
循环经济立法研究司法制度论文(1)
论司法效率的提高司法制度论文(1)
现代科技与证据制度司法制度论文(1)
裁判方法论要司法制度论文(1)
“警民联调”工作的法律思考司法制度论文(1)
迈向立法者的法理学司法制度论文(1)
浅议程序公正司法制度论文(1)
试论我国法学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宋飞司法制度论文(1)
陪审制度纵横论司法制度论文(1)
论人民调解协议的性质和效力司法制度论文(1)
多媒体示证的相关效益/吴胜军司法制度论文(1)
论民行检察改革的进与退司法制度论文(1)
电子证据的概念、特征及其研究意义司法制度论文(1)
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的定位与运作司法制度论文(1)
《詹天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创新教案
《詹天佑》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的两种教法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
《画》教学设计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
《两只小狮子》阅读教学设计
《静夜思》教学谈
《比尾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
《一夜的工作》说课设计
《詹天佑》课堂教学片段实录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