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浅析《师说》中的对比艺术与层递性

浅析《师说》中的对比艺术与层递性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14

浅析《师说》中的对比艺术与层递性

李成栋

1、对比艺术的运用:

⑴“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文章第二段中写到:“古人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是故圣益圣”。而今人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恥学于师”,是故“愚益愚”。作者将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的从师及其结果加以对比,一针见血的指出“从师”的风尚已丧失殆尽,问题已相当严重,暗示出他焦虑的心理状态,当然,也就有写作《师说》一文的必要了。

⑵“爱其子”和“于其身”对比。对于子是“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对自己呢?“则恥师焉”。这就形成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士大夫们装点门面的虚伪本质。韩愈把传道作为师职之首,故以“道”为大,而以“授之书”、“习其句读”为小。学习句读知道拜人为师,而对于大道却茫惑不解,不愿拜师请教。他认为这种人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实在愚蠢。

⑶“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恥相师”,这些下层善良的劳动人民,能坦然地指出别人的不足,并能取长补短,使自己的技艺更上一层楼;而那些饱食终日,养尊处优的士大夫们,如果谁“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这种恶劣的风气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士大夫们,形成了“恥师”的恶性循环,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师道不复,“君子”之智反不及常人的社会现象的愤懑之情。

⑷年龄和才智关系交相对比。“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人有聪颖早慧者,也有大器晚成者,学习,不用管年龄的大小,只要能学到“道”,即使年老者向年轻者请教,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就是老师,有时也要躬身向弟子学习。“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向弟子请教,教学相长,不是很正常的事吗?

⑸李蟠和众人对比。上面四组都是明对比,还有一组暗对比,那就是把李蟠和众人对比。作者对当时的“恥师”风气痛心疾首,遇到李蟠这样的年轻人仿佛看到了“从师”的希望,因而借此撰文,暗比现时之人,特别是年轻人像李蟠这样的人太少了,盛赞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也是暗示其他年轻人应向他学习,使“从师”的观念深入人心,以彻底矫正“恥师”的陋习。

2、对比艺术的层递性:

上面列举了《师说》中的五组对比论证,作者从官位之高低、地位之贵贱、学术才智之深浅、年龄之老少以及平辈之间、父子之间、师生之间等多层次、多角度论证了“恥师”的现象和“从师”的道理。这些看似角度不同而语言一致,目的集中;指称虽异而相互关联,内含层递。通过这五组对比,全面深刻地批判了“士大夫之族”的“恥学于师”的荒谬与危害,有力地论证了“学者必有师”的中心论点。文章气势充沛,鞭辟入理。

在正面理性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见解后,作者有感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的社会现实,首先从一般现象上,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认为“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恥学于师”,于是得出“圣益圣、愚益愚”结论。如果说本组对比还略显宽泛笼统的话,那么接下来承“今之众人”所设置的“爱其子”与“于其身”的第二组对比,就显得相当具体而有针对性。“今之众人”择师教子,而自身“则恥师焉”;即便为师的“今之众人”,也只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其子”也只是“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从而得出“小学而大遗”的结论。作者紧扣“师道之不传”,指出“今之众人”的“恥学于师”的不明智。然而“今之众人”都恥学于师吗?很显然,对于“今之众人”的“恥学于师”的批判,若仅停留在第二组对比这个层面上,仍有意犹未尽之嫌。于是引出第三组对比。不平则鸣,具有敢于破除旧习精神的韩愈,以前所未有的胆识,又将“今之众人”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鲜明地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士大夫之族”,不仅描绘了他们“群聚而笑”的“恥师”神态,而且痛斥他们“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恥师”的灵魂,入木三分,振聋发聩。

前三组对比,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集中批判了“士大夫之族”恥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那么怎样才是正确的从师学习的态度呢?那古之圣人又是怎样从师而学呢?以谁为师呢?这就引出了第四组对比。指出古之圣人不仅从师、虚心好学,而且“无常师”。文章引用两个历史事例加以论证。第一个事例是举被封建社会奉为至圣的孔子以能者为师,不恥下问的行动。作为大圣人的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这几个人他们的品德才能都不如孔子,但各有长处,孔子便取人之长而师之。第二个事例就是孔子多方面向别人学习博采众长的语言。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前四组对比已经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作者的“尊师重道”的见解,道理已阐述得非常清楚了。但是作者的写作目的还没有交待,于是又引出了第五组“李蟠和众人”进行暗比。赞扬李蟠能行古道,从师而学,暗示其他年轻人应向他学习。不但说明了自己的写作动机,同时继续批判士大夫之族轻视师道的思想。

统观全文,第三段援引圣人从师的实例,关联第二段中从师学习的“古之圣人”,进一步阐述了师道、师生关系,使圣人从师学习的内容得以深入完善;第四段记叙“能行古道”的李蟠,不同于“今之众人”的“士大夫之族”,虽是交待写作缘起,实际可以看作是第二段中“今之众人”恥学于师的内容的延伸,并与之形成对比,属于正面阐述。这样,《师说》中的对比论证就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一般到特殊,呈现出对比艺术与层递性。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青蛙放生记
整嫂记
我来到了未来世界
我坐在妈妈的身后……
生命在于运动
秋天的云台山
长大做什么
风雨无阻
我给车子美容
精彩的的开幕式
她的坚强让我敬佩
菊花节开幕式
难忘的一次跑步比赛
吃萝卜
五官“罢工”
论经济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试析生态主义文化观与大学外语教学
试析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
浅谈新升格地方本科院校继续坚守师范性教育的思考
浅析“90后”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路径探讨
试析民办普通高校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浅析高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试析德育内稳态理论建构及其价值
试析高校学生管理的“科学”困境及人文转向
简论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帮扶工作初探
试析情景认知理论与高校英语翻译教学
试析大学生学业导师制实施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简论成人教育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分离的探析
浅谈群体亚文化对大学生性观念和性行为的影响及对策
试析生命关怀视阈下残疾人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探究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同步达纲练习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同步达纲练习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习题精选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同步练习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