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6
劝学6
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教案点评: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学习本课首先要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再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最后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案示例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步骤与方法:?
1.看“预习提示”,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课文。
2.教师出示应掌握的实词和虚词,让学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明白。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答。
3.同桌轮流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确的,对方应指出来加以纠正或共同讨论;二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决。
4.教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5.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一自然段
师:同学们,荀况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请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学不可以已。”
(板书:学不可以已)
师:请同学们齐背第一自然段。?
(生集体背诵)
师:请问本段论述了什么内容?
生: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师:运用什么方法论述的?
生:比喻。
师:很好。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板书: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生: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
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
师:对。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
(板书:直木为轮)
生:说明事物可以后天改造。
师:对。谁能说得更全面、更具体些?
生:比喻说明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而且一旦提高和发展了,就不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即人若不断地学习下去,会发生质的变化。
师:很好。“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
(板书:金就砺、木受绳)
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板书:知明而行无过)
师:此句与本段哪句相照应?
生:“学不可以已。”
师:对。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这里作者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人发展的过程,如果不停止地学习,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会不断地增进、提高,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先请一名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师:很好。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段写了几层内容?
生:分三层。第1句为第一层,第2、3句为第二层,第4句为第三层。
师:对。第一层阐明什么内容?
生: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春游
- 我的妈妈
- 我的“严”老师
- 蜡笔小新洗衣服
- 轿车驶入百姓家
- 萝卜又回来了
- 辛勤的园丁
- 欢迎新同学
- 我的妈妈
- 小鸟大战猎人
- 小熊当老师
- 数学高手——我的爸爸
- 二十年后的家乡
- 铅笔和橡皮
- 春游
- 试析传统文化与高职文化的六维建构
-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提高中学生的文化品味
- “罪 名” 研 究(2)刑法论文(1)
- 论网络犯罪(2)刑法论文(1)
- 传统文化符号的一种现代叙事
- 浅谈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文化影响
- “罪 名” 研 究(3)刑法论文(1)
- 漫谈绿色建筑与中华传统文化
- 结合传统文化进行文化旅游的发展与管理
- 刑法因果关系研究
- 沉默权的立法思考(3)刑法论文(1)
- 刑法因果关系研究
- 刑法因果关系研究
- 弘扬传统文化,加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
- 犯罪过失若干问题的探讨(4)刑法论文(1)
- 《荷花》为例浅谈本站中的审美教育
-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建议
- 《太阳》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 《荷花》
- 《葡萄沟》教学设计
- 《荷花》重点的艺术:如画?逼真?
- 《荷花》的课堂教学艺术
- 《荷花》》
- 《给予树》教案
- 《矛和盾的集合》词语
- 《矛和盾的集合》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 《荷花》
- 《荷花》课题实录片段与评析
- 《荷花》有感
- 《荷花》一课谈教学多媒体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