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3
烛之武退秦师4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三)情感目标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解决办法
1.注意与已有知识联系,初中已学过《曹刿论战》,对《左传》有了一些了解,要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要使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自己参看有关书籍。
2.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3课时
学生活动
1.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2.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疏通课文,把握课文的结构。
2.了解背景知识,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2.时代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3.主要人物介绍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4.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1)熟悉课文,达到背诵。特别注意把握课文的支撑句:
①秦、晋围郑,……且贰于楚也。
②吾不解早用子,……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游周洛
- 教室节的早晨
- 好孩子
- 礼物是小兔送来的
- 小泥猪
- 快乐的假期生活
- 七色花
- 一次难忘的经历
- 偷偷玩电脑
- 花瓶
- 电
- 春带来的勃勃生机
- 草莓
- 面试
- 我受伤了
- 基于项集的动态客户细分群
- 服装销售之十要十不要
- 会展项目品牌化的形式要素及其应用
- 论语用学与语义学及认知语言学的互补关系
- 指示性there
- 走出中小企业微博营销误区
- 创设良好语言环境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
- 建国6O年来我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回眸
- 对药品营销伦理的思考
- 网络服装销售探究
- 分析“社会主义新传统”中的艺术与政治
- 保健品必将保持高速发展态势
- 从“意义用法论”到“基于用法的模型”
- 浅谈从金融危机看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浅谈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半截蜡烛》整体阅读感知
- 《打电话》老师语录
- 《半截蜡烛》同步作文写作指导
- 《半截蜡烛》重点字词的意思
- 《半截蜡烛》随堂练习 巩固篇
- 《半截蜡烛》考点练兵 阅读篇
- 《半截蜡烛》重点问题探究
- 《半截蜡烛》同步作文范文欣赏
- 《半截蜡烛》作者简介及代表作
- 《晏子使楚》美文欣赏二
- 《半截蜡烛》同步作文训练素材
- 《半截蜡烛》美文欣赏二
- 《半截蜡烛》重点字音梳理
- 《打电话》重难点分析
- 《半截蜡烛》考点练兵 理解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