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09-22
中国当代诗三首2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屏幕显示海子遗照)
这里站着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国人,普通而没有特点的面孔并不会给人留下什么记忆。然而他是才华卓越的诗人,是被当代学院派推崇的重量级诗人,他就是海子。
二、关于海子:
1.评价:
“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谢冕)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西川)
“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陈东东)
2、生平: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当代著名诗人。作品有长诗《土地》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等。
3.教师提供海子诗作《亚洲铜》等,学生也提供自己喜欢的海子的诗。大家朗读欣赏,浅层次地了解海子。
三、小组协作,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步骤:
1.教师提供自读思考题。
2.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学习。
3.集体交流学习收获。
自读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诗人在本诗中拟想了幸福的生活画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诗人的幸福?
明确:幸福生活的图景由三个内容组成:“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图景不离细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却又远离喧嚣地独立在大海边。这是一个明亮温暖的画面,是诗人真诚拟想的情景。但很明显,第三个内容与前两者似乎不大相容,这幸福中有矛盾存在。
(2)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
明确:诗人在自己拟想的幸福图景中喜悦着,这种喜悦不断地膨胀,使诗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但究其根本,还是诗人有一颗博大而善良的心,他爱这个世界的一切。
(3)本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目?
明确:本诗的核心意象是“大海”。诗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因为这个内容是他拟想的幸福生活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亮丽的部分。当然也是与其它内容难以协调的一部分,但恰是这种不协调表达了诗人的真胸臆,也是这首诗的表达的重点所在。
四、小结
五、作业:寻找海子的其它诗作,读其诗,悟其诗。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海子是卓越的,这是有目共睹的。学生限于年龄阅历,不能充分理解海子,但教师有责任让他们知道海子,尽管本诗被定为自读课。
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认识海子、了解海子、研读海子。涉及内容不是很多,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范例,他们会更多地去阅读。
教案示例
《致橡树》
导语:我国的新诗,开创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挣脱了旧诗格律的束缚,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别开生面地实现了诗体大解放,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派和以臧克家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派在诗坛上举足轻重,贡献很大,(郭的《凤凰涅》,臧的《老马》)。新月派的闻一多,徐志摩等文学研究会诸诗人在诗坛上也有不小的影响。(闻的《死水》,徐的《再别,康桥》)。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及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派也别具特色。(李的《弃妇》,戴望舒的《雨巷》)。80年代涌现的朦胧诗,虽然未能成为主流诗,但其影响和价值也不容低估。面且这些诗歌虽不如“战鼓”,“号角”式的佳作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但随着人们审美心理结构的变化,对这类具有含蓄美的诗作,兴趣越来越浓。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朦胧派代表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看菊花
- 跆拳道吸引我
- 祖国,你快救救我!
- 20年后的电子计算机
- 田径运动会
- 20年后的多功能玻璃花
- 我是一只蝴蝶
- 母亲
- 祖国在我心中
- 揪心的一幕
- 生日愿望
- 20年后的多功能洗衣机
- “可怕”的电影
- 一句格言给我的启示
- 发现与奇妙
- 对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现况探索
- 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渗透
- 高效课堂背景下中学体育的发展策略
- 美学原理在住宅区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 对1990年以来中国行政文化研究状况析论
- 对首饰饰品情景设计初探
- 小学英语教学与素质教学综述
- 谈中国当代美学发展趋势:实践存在论美学
- 论中国儒家自然审美观
- 初中学生喜欢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内容的实证统计
- 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监管
- 简析高等数学中的数学结构与数学理解
- 分析“美学生活化,生活美学化”
- 谈产品设计中的美学运用
-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 《詹天佑》教案第二课时
- 《詹天佑》教学片断
- 《葡萄沟》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第一教时
- 《卖火柴的小女孩》
- 《秦兵马俑》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索溪峪的“野”》教后感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 《詹天佑》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 《索溪峪的“野”》教后感
- 《只有一个地球》
- 《少年闰土》导读
- 《詹天佑》
- 《和时间赛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