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09-10
《笋芽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笋芽儿的可爱、勇敢以及春光的美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外收集有关笋芽儿的图片、实物等信息材料。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谈话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题目叫──笋芽儿。大家都很喜欢笋芽儿,是吗?那你们回去以后都做了些什么呢?
二、创设情境,构建角色
1、老师也很喜欢笋芽儿,我回去后画了一幅画,出示图片(笋芽儿睡觉图),你看到了什么?
2、是啊,春天已经到了,可是笋芽儿还在泥土里睡觉,这可把春雨姑娘和雷公公急坏了,你们听他们正在呼唤笋芽儿呢!
播放课件:
雨声 雷声
3、你们想不想像春雨姑娘和雷公公那样去唤醒笋芽儿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然后告诉大家,你喜欢学谁呢?
学生自由读书1~3段。
4、指导学生读好课文一、三自然段:
⑴ 你喜欢谁?为什么?
春雨姑娘。
⑵ 你为什么喜欢雷公公?
练习用粗重的嗓音读好第三段。
⑶ 指导学生想象雷公公的话。
三、朗读品味,进入角色
1、在春雨姑娘和雷公公的呼唤下,笋芽儿醒来了,你们瞧:
播放笋芽儿的成长动画。
2、你看到了什么?课文哪些句子也向我们描述了笋芽儿的成长过程呢?请小朋友们去读一读,找一找。
3、你最喜欢哪里的笋芽儿?为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相继学习课文)
娇气的笋芽儿(2节):
郎读──评议。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象撒娇的样子、动作、神态,指导学生读好这一节。
勇敢的笋芽儿(4节):
抓住“扭着身子,一个劲儿”体会笋芽的勇敢与向上,朗读指导。
高兴的笋芽儿(6节):
钻啊,钻啊,笋芽儿终于钻出了地面,此时,出现在他眼前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6小节。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春天的美丽表现出来。
小组合作。
引读:
笋芽儿看看这儿,看看哪儿,怎么也看不够,她高兴地说:“多美好的春光啊,我要快快快长大!”
课件演示竹子的拔节。
师范读:
看,笋芽儿脱下一件件衣裳,长的多快啊!他已经从一个娇气的笋芽儿长成了一株健壮的竹子。
此时此刻,她的心情怎么样?请同学们读一读,说一说。你们觉得谁最适合来演这株健壮的竹子?
从学生形体理解“健壮”,指导学生读出自豪的语气。
四、小结升华、拓展角色
1、笋芽儿从一个娇气的孩子长成了一株健壮的竹子,他站在山冈上,心里多么自豪啊!此时此刻,小朋友,你想对他说什么呢?
(不能忘记春雨、太阳、妈妈对他的帮助)
2、是啊,笋芽的成长离不开春雨姑娘的滋润、离不开太阳公公的爱抚,更离不开妈妈的照顾与关怀。正是因为有了大家的帮助,他才成长的这么迅速与健壮。
3、在你们的成长中,一定也得到过许多人的关心与帮助,此时此刻,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呢?
五、作业超市
从下面的作业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题去完成:
1、我会写:
小朋友,你能接下去写几句吗?春天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季节呀!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会画:
笋芽儿是怎么长成一株竹子的,你知道了吗?请你接下去画一画。
(别忘了给每幅图取个名字哦!)
3、我会背:
你喜欢这篇课文吗?你会把他背下来吗?和你的同桌比一比,看谁背的正确熟练有感情!
你得了几颗星:☆☆☆☆☆
你的同桌得了几颗星:☆☆☆☆☆
你喜欢老师为你准备的作业吗?你还想做什么呢?快快行动吧!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有一个美丽的日记本
- 我帮妈妈拖地
- 自我介绍
- 戏说春天
- 小花猫剪胡须
- 买豆腐
- 妈妈的爱
- 小鸡和小鸭的故事
- 捧(pong)水花
- 我爱我的妈妈
- 给小狗洗澡
- 我有一个好朋友
- 牵牛花喇叭
- 大自然
- 一个漂亮的小才女
- 医院服务营销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 高等院校《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实践及思考
- 浅谈我国批准逮捕程序司法审查制度构建设想(1)论文
-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 有关企业营销能力的内涵及服务营销能力的建构
- 关于非营利科技机构法律政策需求研究(1)论文
- 《欲望号街车》的二重性研究
- 论东魏北齐初期高欢父子治理贪污腐败政策的变化
- 真善美与邪恶的较量研究
- 谈艺术的时代性
- 试论圣经角度解读《白鲸》
- 摄影艺术创作中比较手法的意义
- 凄美深婉的帝妃爱情故事研究
- 论设计价值观与设计行为
-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内容研究
-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案
- 《坐井观天》教案
- 《荷叶圆圆》教学设计
- 《比尾巴》教学设计
- 《小小的船》教案
- 《桂林山水》教案
-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创新教案
- 《借生日》教案
- 《比尾巴》第二课时教案
- 《比尾巴》教案
- 《阳光》教案
- 《翠鸟》教学设计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 《坐井观天》教案
- 《静夜思》教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