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4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儿童诗,讲的是小朋友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表达了小朋友赞美老师、热爱老师的一片真情。这首诗充满童真、童心、童味,想象丰富、美好,是教育学生尊师、敬师、爱师的好教材。
【设计理念】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领悟诗歌的魅力,可以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在读中领悟诗歌蕴含的思想,在读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因此,本设计重视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和积极性,重视读的层次性和鉴赏性,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诵读领悟,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激发尊师爱师的感情。
3、在欣赏诗歌中,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在读诗中鉴赏,在鉴赏中读诗。
【教学难点】
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
【课前准备】
《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乐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人,启动情感
1、教师模仿儿童语气导入:
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老师的房间彻夜明亮。每当我轻轻走过您的窗前,明亮的灯光照耀我心房。
(教师模仿儿童语气导入,以学习伙伴的形式出现,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尽快地进入学习情境。)
2、看着辛勤工作的老师,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为老师栽下了一株紫丁香。让我们一块儿欣赏诗歌《一株紫丁香》。
二、诗文鉴赏,读中悟情
1、教师再次模仿儿童语气:踮起脚尖儿,走进安静的小院,让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在老师窗前栽紫丁香为的是什么呢?请大家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相应的句子,并分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采用充满童真、童心、童味的文中诗句引导学生学习,为学生鉴赏诗文奠定了情感基础,为朗读诗文提供了一个范例。)
2、组内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合作完成口头填空:
“我们栽下一株紫丁香,为的是让绿色的枝叶夜夜;让沙沙的绿叶儿声帮您;让满树盛开的小花感谢您;让花香飘进您的梦里。”
(这一环节的朗读重在引导学生大致读懂文本、了解文本,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掌握的程度有深浅,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恰当地运用了选择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策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让每一位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进行训练,体现了学生不同的革新能力。)
3、这些都是孩子们美好的心愿,他们多想把这些心愿送给老师啊!请用你的朗读表达出他们的心愿。
4、小组互表心愿,互相评议,比比谁读得好,选出朗读能手。
(此次赛读没有固定的评判标准,为的是让学生把“心愿”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张扬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朗读的要求有所提高,赛读的形式调动着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这样的安排,自由度大,能兼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自主性,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5、全班交流,各组推选一名学生,选择其中一小节读给大家听。互评互议,以读代评,读评结合,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师随机点拨、指导:
⑴ 第一节:
请学生做踮起脚尖的动作,用轻轻的语气读,体会不打扰老师工作,给老师送一份惊喜的情感。
⑵ 第二节:
读出亲切的语气、美好的祝愿。
⑶ 第三节:
抓住“沙沙”“唱歌”“消除”等词语,读出轻柔、亲切的语气。
⑷ 第四节:
抓住“盛开”“感谢”“挂牵”等词语,读出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⑸ 引导学生理解“挂牵”:
教师先叙说老师平时挂牵学生或家长挂牵孩子的事例,再让学生举例说,从而理解“挂牵”的意思,体悟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关爱。
⑹ 小结:
老师的一点一滴洒向学生都是爱,滋润着同学们的心田。你能用朗读表达出对老师的感激和赞美吗?
(利用互评互读的形式使学生读出对老师的尊敬、感激之情,实现读中赏文、品文读诗的整合和读后评价的激励,把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语感。)
⑺ 第五节:
教师导语引导读文:辛勤的园丁培养新一代。今夜灯光仍在亮,呕心沥血的您在改作业,高大的身影印在您窗前。此时此刻,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用怎样的语气去劝老师休息?
(充满深情、如诗般的导语,启发了学生的想象,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进一步为学生鉴赏文本服务。)
6、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配上动作朗读全诗。
(此环节是对学生鉴赏诗歌的检测。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自由选择倾诉的对象,用语言和动作抒发对老师的爱戴和赞美之情。)
7、配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指名上讲台朗读全诗。
8、师生一起总结:
窗前的紫丁香消除了老师的寂寞和疲倦,捎去了同学们对老师的感谢和关怀,寄托了同学们对老师的关心、热爱和尊敬。
三、自主作业,拓展感悟
让学生从以下几项作业中,有选择地完成自己感兴趣的两项作业:
1、课内作业(必做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外作业(选做题):
⑴ 读有关赞美老师、热爱老师的诗歌。
⑵ 写一段赞美老师、感谢老师的话。
⑶ 把本首诗编成歌曲唱一唱。
(设计有弹性的作业,按剩余时间的多少选择合适的环节教学,让各个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充分体现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调控水平。)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妈妈
- 妈妈的爱
- 呼啦圈比赛
- 爱的教育读后感
- 我的理想
- 我自己
- 有爱真好
- 有趣的打转虫
- 暑假乐趣多多多
- 感谢(三)
- 荷花(一)
- 感谢(二)
- 有礼貌的小猫咪
- 大烟斗
- 动物运动会
- 论郑和下西洋中宗教文化的规范性传播
- 反宪法规则的决定的法律效力(8)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宪法“司法化”的反思与前瞻(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从“简约主义”看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朴素、简约之美
- 传统文化·人文素质·法律规范
- 论社会主义宪政(7)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味”论内涵的延展
- 魏晋南北朝文人歌辞的演唱及其文化功能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当代思想道德养分
- 论社会主义宪政(19)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赣式古民居发展现状与对策
- 从昆曲的成功传播看中国精神文化遗产的传承
- 曾国藩的人力资源开发思想论纲
- 苗族刺绣的现代意义
- 反宪法规则的决定的法律效力(6)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观潮》第二课时
- 《燕子》为例谈看图学文的教学
- 《赵州桥》教学设计
- 《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法二例
- 《父亲的菜园》教学设计
- 《蝙蝠和雷达》
- 《爬山虎的脚》
- 《观潮》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片断
- 《火烧云》的语言艺术
- 《找骆驼》教学设计
- 《西门豹》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 《陶罐和铁罐》
- 《观潮》(第二课时)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