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02
《画杨桃》的三“妙”
《画杨桃》是一篇阅读课文。细细阅读本文,你就会发现文章构思的精巧以及标点符号的巧妙运用。
妙用“反复”质疑。在“我”画出了一张像五角星的杨桃后,先是“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老师问同学们:“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好——笑!’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直到最后,老师教育学生:“.......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这里连续出现了几个“笑”字,这就是“反复”。前几个“笑”字不仅使“我”,而且也使读者在心里画了一个又一个问号:有的同学为什么“笑”?为什么觉得“好笑”?为什么“发出嘻嘻的笑声”?而最后一个“不要忙着发笑”则使人茅塞顿开,找到了答案。
妙以“标点”绘形。文中有一处用到了“——”,六处用到了“?”,四处用到了“!”,三处用到了“.......”。“好——笑!”中的“——”表示声音的拖长,描摹了几个同学自以为是、得意洋洋的神态。而六个“?”,“杨桃是这个样子吗?”是同学们的责问;“这幅画画得像?”“它像什么?”“那么,像什么呢?”是老师的提问;“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是老师的反问。这是老师和“有的同学”对“我”画的杨桃截然不同的反应。四个“!”,“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不像!”“像五角星!”“好--笑!”则是“有的同学”幼稚可笑的表现。而“不......像。”“像......五......角星。”这里的三个“......”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有的同学”知道自己错误后不好意思的神态。由此可见,文中的标点符号具有多么神奇的作用!
妙借“呼应”揭示主旨。在课文的开头一段中,引用了“我”的爸爸经常叮嘱的一句话:“你看见什么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而在课文的最后,又写了老师说“......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爸爸的话和老师的话是多么相似啊!在这里,文章运用了“呼应”的手法:前呼后应,十分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宗旨,强调了课文的中心思想:“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结论。不要用老眼光来否定别人的新发现。”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们的六一
- 《夏》
- 帮助
- 谁的本领大
- 小河哭了
- 快乐的奇乐儿童乐园
- 童年
- 多彩的石榴
- 春天来了
- 地震中的小英雄
- 假如我是超人
- 我的梦想
- 爬楼梯
- 清明回乡
- 我喜欢蓝色
-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减振降噪措施
- 公民社会理念的由来及其现实意义的思考
- 地铁联络通道顶进法施工技术
- 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研究
- 钢轨道梁中的平联设计分析
- 左翼政治与激进民主
- 现代有轨电车的崛起与探索
-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安全和可靠性分析
-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
- 邓小平理论的新闻宣传思想论纲
- 轨道交通体系与大中城市的发展
- 城市轨道交通轨道结构噪声分析与减振降噪措施
- 屏蔽门对隧道通风系统设计影响及分析
-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通过能力的研究
- 现代西方政治哲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
- 《黄山奇石》教学设
- 《北京》教学设计
- 《我们成功了》教学片断及点评
-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二
-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设计
-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一
- 《坐井观天》教学实录与评析
-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
- 《秋天的图画》 新课标
-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3
-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案1
- 《春雨的色彩》教案2
-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
-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