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02
《画杨桃》的三“妙”
《画杨桃》是一篇阅读课文。细细阅读本文,你就会发现文章构思的精巧以及标点符号的巧妙运用。
妙用“反复”质疑。在“我”画出了一张像五角星的杨桃后,先是“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老师问同学们:“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好——笑!’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直到最后,老师教育学生:“.......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这里连续出现了几个“笑”字,这就是“反复”。前几个“笑”字不仅使“我”,而且也使读者在心里画了一个又一个问号:有的同学为什么“笑”?为什么觉得“好笑”?为什么“发出嘻嘻的笑声”?而最后一个“不要忙着发笑”则使人茅塞顿开,找到了答案。
妙以“标点”绘形。文中有一处用到了“——”,六处用到了“?”,四处用到了“!”,三处用到了“.......”。“好——笑!”中的“——”表示声音的拖长,描摹了几个同学自以为是、得意洋洋的神态。而六个“?”,“杨桃是这个样子吗?”是同学们的责问;“这幅画画得像?”“它像什么?”“那么,像什么呢?”是老师的提问;“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是老师的反问。这是老师和“有的同学”对“我”画的杨桃截然不同的反应。四个“!”,“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不像!”“像五角星!”“好--笑!”则是“有的同学”幼稚可笑的表现。而“不......像。”“像......五......角星。”这里的三个“......”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有的同学”知道自己错误后不好意思的神态。由此可见,文中的标点符号具有多么神奇的作用!
妙借“呼应”揭示主旨。在课文的开头一段中,引用了“我”的爸爸经常叮嘱的一句话:“你看见什么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而在课文的最后,又写了老师说“......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爸爸的话和老师的话是多么相似啊!在这里,文章运用了“呼应”的手法:前呼后应,十分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宗旨,强调了课文的中心思想:“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结论。不要用老眼光来否定别人的新发现。”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好朋友
- 嵊州地震啦
- 大作家,进校园
- 洗鞋子
- 捉迷藏
- 我是奥运鼠
- 路上见闻
- 水果
- 百丈飞瀑(三)
- 百丈飞瀑(二)
- 我喜欢这样走路
- 哈哈镜
- 介绍自我
- 回忆5.12
- 读书
- 让小学生快乐地学习音乐
- 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乐理
- 经内镜鼻胆管引流的护理
- 试论近代“教育新潮与我国早期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 大学生歌剧欣赏之我见
- 桑植花灯的审美特征初探
- 浅论高师音乐教导中的微格教学
- 浅谈道路基层通病的现象与防治
- 论析音乐理论课教学中如何开展课堂讨论
- 萨缪尔.巴伯钢琴作品中的美国音乐元素
- 试论音乐理论术语中的“调”与“调性”
- 浅析毕达哥拉斯与其音乐论
- 金元词曲演变与音乐的关系
- 论析互联网与音乐理论学习
- 道教音乐研究综述
- 《爷爷和小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设计9
- 《爷爷和小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7
-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设计7
- 《爷爷和小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 《爷爷和小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
- 《爷爷和小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 《爷爷和小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设计11
-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设计10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1
- 《爷爷和小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8
-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设计12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2
-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设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