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27
深度挖掘教材 让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太阳是大家的》教学设计说明
深度挖掘教材 让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太阳是大家的》教学设计说明
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目的涵盖了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审美感染,学习语言,发展思维等两个层面。文章由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两个部分组成,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以文本为主要凭借,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语言训练,所以,深度挖掘教材也应从人文和语言两条途径着手。
《太阳是大家的》是一首儿童诗,文字浅显易懂,但思想情感内涵去非常丰富,而且应该说还比较含蓄或者说隐晦。教参说,本文告诉我们,太阳是大家,大家同在蓝天下,因此,全世界的人应该共享欢乐,和平相处。然而这样的主旨好像不是从课文本身的形象抽象出来的,而是依据题目进行推理得出来的。但是教参并未作具体的分析,我们难以理解,要引导学生理解也很困难。后来,我们想到,也许诗人在本文已经让太阳成了一种象征,这就是和平。因为有了和平,我们国家的花儿五彩缤纷,小树壮成长,孩子欢乐无比。在那些和平安宁的地方,人们也生活得非常幸福,但那些被战争和动乱阴影笼罩的地方,人们生活在恐惧与危险之中,他们等着和平,盼着和平,就想鲜花和小树等着太阳一样。这样思考,我们就豁然开朗了。当然这种象征手法,对于没有唱过“太阳就是共产党,太阳就是毛泽东”的孩子来说,还是有些勉为其难的。
但是,钻研文本,我们觉得仅有着点还不够。诗歌,一般来说是抒发感情的,太阳是贯穿全诗的主要形象,诗人抒发的应该是对太阳的赞颂之情,赞颂太阳的无私奉献。正因为有太阳的无私奉献,花儿才能开放,小树才能生长,孩子才能快乐生活。即使把太阳看做和平的象征,诗歌首先赞颂的也应该是和平。在此基础上才可以推出和平应由大家拥有和分享。由感性到理性,这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正因为如此,我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感受太阳的无私与奉献,然后在通过他们和睡梦中孩子的对话,领悟分享幸福和平这一深层含义。
深度挖掘文本还应挖掘语言学习因素,就当前阅读教学重视人文教育忽视语言学习的实际看,深度挖掘文本应着重挖掘语言训练因素。小学语文教学首席权威崔峦把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学习归纳为“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挖掘教材语言训练因素,我基本上是循着这五个方面来进行的:
1、读出情:
诗歌是抒情性,我在引导学生朗读时,力求让他们读出诗人书法的感情。第一节读爱美之情,第二节读出欢乐之情,第四节读出赞颂之情。读出了感情,对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健康成长是大有益处的。
2、品出味:
诗歌语言精炼含蓄,言简意赅,韵味无穷。这首诗最后一行连用了“等着”和“盼着”。“等着”“盼着”意思接近但有区别。“等着”只表示希望太阳到来,而“盼着”却含有“急切”的意味。二者连起来表达出孩子们对太阳到来越来越急切的情感。我在引导学生朗读时,让他们将两个词语之间的停顿读得尽可能的小些,声音欲断又连,这样就能品出诗句的特殊韵味来。品出了诗歌的韵味,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也就有了一定程度提高。
3、悟出效:
这首诗虽然短小,但有不少词语用得非常巧妙,具有极强的表达效果,第二节中的“洒”和”“拔”不仅人格化了太阳,而且让人感觉到,阳光就像雨水一样能让鲜花开得更加鲜艳,还用很大的力气让小树飞快生长。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和动作表演,让他们领悟到这两个动词含义丰富而又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学生悟出词语的表达效果,不仅加深了课文情感的体会,也会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的强大功能。
4、习得法:
诗歌主要特点之一是具有音乐性。音乐主要体现在押韵和节奏上,读诗必须读好韵脚和节奏。教学时,我注意教给学生朗读诗歌的基本方法,这就是读好韵脚,读出节奏,读好语调和语气。此外,还让他们感悟拟人这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学到方法,以后学生朗读诗歌就有法可依,也就会读更好一些。
5、激活思: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和思维有密切的关系。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看,发展思维比丰富知识更重要。鉴于本课教学的诗歌,我把思维训练定位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这一层面。几注意培养再现想象,又重视培养创造想象,想象伙伴们戏水时的欢乐情景,想象伟大无私的太阳就站在自己面前,并同她亲切交谈,等等。想象是创造的前提,想象能力提高了,创新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太阳是大家的》这首诗还有许多语言训练因素值得挖掘。比如,第二节,把太阳当作人来写的词还有一个“陪”。“陪”不仅表现了太阳对孩子的关爱之情,而且让人感到,她就像一位慈父一样,直接参与孩子的活动,和孩子一起玩耍嬉戏。这一节最后一行有“欢乐的浪花”这样的短语。从语法角度看,“欢乐”不能修饰“浪花”,但从修饰角度看,这个短语用得好,因为它把“浪花”拟人化了,更主要的是它外化了孩子们当时的心境,戏水的时候谁的心里不是乐开了花?第三节的设问,可以让学生感知。第二节,先写花后写,而最后一节却先说树后说花,让学生研讨,可能会使他们对诗歌的押韵有一些了解。这一节前面提到“小树”、“鲜花”、“孩子”,可最后两行等太阳的却只有“鲜花”和“孩子”,“小树”呢?不知是不是因干旱而枯死了。要是能引导学生讨论讨论,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都会有一定益处。
遗憾的是,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从教材中挖掘出来的东西只能忍痛割爱,留下一小部分。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雪
- 泰子日记(二)拦路劫匪
- 自我介绍
- 我的学校
- 月季花真的变色了
- 放过课间宝贵的十分钟吧
- 才艺展示
- 泰子日记(三):伤心的离别
- 我要变成糖果人
- 小书虫
- 我
- 小鸭子
- 小乌龟的自述
- 假如我是小河
- 秋天的校园
- 粤西年例习俗及发展
- 传统文化对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
- 反宪法规则的决定的法律效力(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宪法“司法化”的反思与前瞻(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反宪法规则的决定的法律效力(4)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论宪法学的根本方法
- 从现代园林设计看中国传统文化
- 传统的整合与利用——试析儒学道德文化的现实意义
- 反宪法规则的决定的法律效力(10)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反宪法规则的决定的法律效力(5)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试论孔子道德学说的构建
- 惠安女服饰文化和婚俗文化探析
- 远古苗族的写作——附丽于古歌和刺绣
- 道德中心主义的张扬与消解
- 浅析中国诗与画的关系
-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 《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
-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第一教时
- 《太阳》教学实录
- 《燕子》为例谈看图学文的教学
- 《太阳》教学设计及反思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法二例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 《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案
-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 《阿德的梦》教学设计
- 《西门豹》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 《太阳》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