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3-11
《画杨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杨桃实物;小黑板生字词。
【教学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实物,导入新课
1、师出示杨桃实物,并请学生读“资料袋”。
2、师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画杨桃》这篇课文,看看课文中的我从画杨桃这件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自由轻声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出示小黑板,认读生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记生字):
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
指名读,正音:“嘱”读 zhǔ,不要读成 shǔ;“审”是翘舌音又是前鼻音;“肃”是平舌音;“晌”读 shǎng,不要读成 xiǎng。
三、自读自悟,汇报交流
1、默读思考:“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同学们怎样评价“我”的画?老师怎样做怎样说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交流课文内容: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提出自己的疑问(简单问题当堂解决,解决不了留待进一步读书解决。)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
1、默读课文,找找哪几段具体写了画杨桃的事。(边读边用笔做记号)
2、练习朗读2~18段:
指导朗读要点:
⑴ 我”是怎样画杨桃的?“我”认为画得怎样?
抓住重点句:“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体会“我”的一丝不苟。
⑵ 通过对比体会人物心情,把握准感情:
① 同学们看到“我”画的杨桃时认为画得怎样?态度是怎样的?老师的态度又是怎样?
(找出老师的动作,分角色朗读,老师、同学们的对话,体现两者态度的不同。)
② 当老师让学生坐到“我”的座位观察后,学生的态度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一次老师问“画像不像杨桃”时,同学们嘲笑的语气;第二次老师问“杨桃像不像平时看到的杨桃”,同学支支吾吾的语气。(对比体会读好这部分内容)
抓住“和颜悦色”一词,指导老师耐心和诚恳地批评这部分。
二、升华领悟
1、出示父亲和老师的两段话:
⑴ 朗读思考:他们的话相似在哪里?都说的什么意思?明白“教诲”的意思吗?
通过反复读,学生能体会出父亲和老师都是教育“我”要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
⑵ 再读,老师的话哪几句和父亲的不相似,是什么意思?(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⑶ 师总结:父亲和老师教“我”做人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这是做人的根本!从画杨桃一事中,“我”还明白了从不同角度去贯彻,会看到不同的结果,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怎能不让“我”终身受益呢?
2、背诵老师讲的一段话。
3、齐读,交流体会:读后想到了什么?可引导联系《题西林壁》一诗、《画鸡蛋》一文,进一步理解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有不同结果的道理。
第三课时
一、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生字,提醒学生与熟字区分比较:
注意“非”在“排”和“靠”两字中字形的变化。
“叮”和“钉”、“订”;“幅”和“福”、“诲”和“悔”;“晌”和“响”。
3、书写点拨:
嘱:右边下半部的第七笔是竖。
肃:笔顺:
悉:上部不是“采”。
二、巩固作业
1、书写练习。
2、完成同步练习。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春雨
- 不会湿的纸团
- 手指被卡住之后
- 我做错了一件事
- 难忘的一件事
- “红娘”
- 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
- 走进秋天
- 龟兔赛跑新编
- 愚笨的蚊子
- 美丽的安阳实小
- 爸爸的呼噜声
- 我的爸爸
- 万能房屋
- 游西湾
- 电梯电气故障检修实训教学的探索
- 美国新帝国主义全球战略的政治哲学解读
- 浅析农村小水电站力率关系
- 浅析建筑电气施工管理
- 面对当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热的冷静思考
- 转型社会的法与秩序:俄罗斯现象
- 城市快速轨道建设与环境保护
- 试论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技术集成化探析
- 以全球化视角看邓小平文化观
- 地铁车轮外形磨耗自动检测系统
-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设计导则
- 城市轨道交通中压双环网运行方式和联锁、联跳关系研究
- 论毛泽东“左”比右好的党性特色
- 电气审图要点
-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资源共享规划
- 《日月潭》教学设计之二
- 《爬天都峰》 教学设计
- 《金色的草地》 教学设计一
- 《我们的民族小学》 教学设计
- 《我要的是葫芦》片断赏析之一
- 《葡萄沟》教学设计之三
-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之二
- 《称象》教学设计1
-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之一
- 《灰雀》 教学设计
- 《槐乡的孩子》 教学设计
- 《金色的草地》 教学设计二
- 《小摄影师》 教学设计
-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设计之二
- 《“红领巾”真好》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