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4
《检阅》素质教育新学案
【学习目标】
1、会人5个生字,理解“鸦雀无声、截肢”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
【学习过程】
一、录象揭题
1、小朋友,每年国庆节,很多国家都要举行隆重的检阅仪式。到时候,部队首长、国家领导人、甚至外国贵宾都会观看部队队伍和群众队伍。
2、瞧,这是我们中国的检阅仪式。(看阅兵式录象)
3、看了刚才的录象,画面中的军人、部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今天,我们要去波兰首都华沙看一场特殊的检阅仪式。(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2、同桌读课文。讨论课文主要内容: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节的( )仪式上,让( )的博莱克走在( )。游行时,他们的队伍得到了观众的一致( )。
3、指名说。
4、读了课文,你感觉课文中向我们描述的这次检阅和我们刚才录象中看到的检阅有什么不一样?
三、学习课文第12段:博莱克的表现
1、你瞧,这就是博莱克,他在队伍中,表现怎么样?
2、看看书上是怎么写博莱克的。指导朗读12段,读出自信、投入、有精神的博莱克。(自由读、指名读讲评、男女读、全体站起来读。)
3、看到博莱克的表现,你想怎么夸他?出示:这个小伙子真棒!(读一读)
4、那为什么有的观众说:这些小伙子真棒!(齐读)
四、学习课文第2~9段
1、这些小伙子更棒的表现是在检阅仪式之前。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检阅之前的情况吧。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2~9段,思考:检阅仪式之前,这些小伙子在讨论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他们在讨论该不该让博莱克去参加检阅仪式?)
3、该不该让博莱克去,为什么要讨论呢?分析:
如果让他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不让他去,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家觉得非常为难。课文中也可以具体看出大家为难的样子。请你们读读课文第3~6段,找出表现大家很为难的词句。
5、四人小组交流:你找了哪些句子?
6、全班汇报:谁也不愿意第一个开口。(怕伤害了博莱克)
终于(终于有一个人开口了,但是也没有解决问题)
鸦雀无声(表面上一点声音也没有,其实心里呢?)
第6段中连续6个问号。指导读出为难、犹豫不决的心情。
7、这么为难、这么难办的事,称为( )的事?(板书:棘手)
8、这么难办的事最后解决了吗?怎么解决的呀?再次看图。再次朗读第12段。怪不得,博莱克那么努力地表现自己。此时,他在想什么呀?
9、是呀,能让博莱克有机会参加这么重大的活动的是他的大家,能让博莱克这么有自信地站在游行队伍中的是他的大家。这群小伙子,懂得尊重身体有残疾的同学,这些小伙子真棒!(朗读句子)
五、小结
这次检阅,不但检阅了小朋友整齐的队伍,更检阅了他们美好的心灵。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日记一则
- 音乐喷泉
- 我的一家
- 比美
- 第一场大雪
- 卷笔刀
- 春雨
- 快乐的儿童节
- 记一次难忘的拔河比赛
- 日记一则
- “六一”儿童节
- 闪光的蝴蝶结
- 游牡丹园
- 未来的汽车
- 小白狗的故事
- 论微电影在广告中的运用
- 采访权和人格权的冲突与平衡(1)论文
- 文学与电影之间的关系解读
- “新公共管理”及其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
- 关于行政救济制度的法律检讨
- 金山游戏发力影视娱乐营销
- 民法中的水权制度(1)论文
- 制度、体制、隐性规则与政治人
- 软件的质量责任(1)论文
- “中国农村派”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下)
- 论美术设计与电影艺术的内在关联性
- 影视剧作品中植入式广告的传播学视野
- 影片《让子弹飞》中的启蒙话语
- 以人权为核心度量发展的四个维度
- 影视广告中的情感体现
- 《司马光》课堂教学教案
- 《司马光》教学一得1
- 《乌鸦喝水》教案
- 《司马光》教学一得
- 《吃水不忘挖井人》
- 《司马光》教学偶得
- 《司马光》教学设计十一
- 《司马光》教学设计二十一(第一课时)
- 《司马光》教学实录
- 《司马光》教学实录
-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实录
- 《司马光》片段
- 《乌鸦喝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司马光》片段1
- 《司马光》教学实录之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