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4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之四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⑴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⑵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
⑴ 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⑵ 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⑴ 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⑵ 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
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无私的爱
- 说爱
- 爱
- 趣学古诗
- 你知道我在想你吗
- 快乐的六一
- 端午节
- 吹口琴
- 春
- 夸夸我的班主任
- 英语兴趣班
- 爱
- 包馄饨
- 可恨的大公鸡
- 钓龙虾
- 毕业班学生实习心得体会
- 工厂见习报告
- 实习生感言--研发中心的实习生篇
- 实习生感言-人力资源部门的实习生篇
- 会计专业在税务局实习报告
- 两周金工实习报告
- 金工实习报告范文
- XX年金工实习报告
- 实习生感言-售前和售后支持部门的实习生篇
- 报社实习报告
- 药业公司实习报告
- 信息中心实习报告
- 实习自我鉴定范文
- 在中国移动公司实习的报告
- 《富兰克林自传》读书心得个人感慨
- 浅析陕南汉中端公戏的美学特征
- 少儿舞蹈的教育作用
- 表现主义舞台美术
- 谈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若干影响(1)论文
- 谈路桥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1)论文
- 谈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存问题及对策(1)论文
- 探析能力素质模型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1)论文
- 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原理(1)论文
- 论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及思考(1)论文
- 浅谈古典舞基础训练教学
- 研究民办高校人力资源战略(1)论文
- 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1)论文
- 以情动情,舞在其中
- 浅谈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1)论文
- 浅论餐饮企业中厨房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1)论文
-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说明
- 《将相和》教学设计之二
-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之五
- 《将相和》教学设计之六
- 《将相和》教学设计之四
-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之三
-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之二
-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 《将相和》教学设计之五
-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之一
- 《将相和》教学设计之三
-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之四
-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