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4
乐中学凸现个性——《火烧云》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段。
2、积累表示颜色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观察天上的云,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4、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悟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生字词。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同学默写的词语,这位同学是个马大哈!写字总是缺胳膊少腿的。
1、出示含有错别字的词语。
师:你们这些小老师们谁来帮帮他?
2、指名到前面来修改。
(设计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在乐趣中记住了词语的写法。)
3、齐读。
二、复习第一段。
1、回忆第一段讲了什么?(板书:上来了)
2、齐读。
三、教学第二段。
过渡:火烧上来了,地面上的一切都变了,真神奇呀!那火烧云又是如何变化的呢?(板书:变化)
1、默读第二段。
思考: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写火烧云的变化?
(板书:颜色形状)
2、教学第二自然段。
(1)听录音。(观察图片)
(2)听了这一自然段,火烧云的变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板书:多快)
(3)从哪儿看出多,你能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吗?(指名圈出)
出示:照样子,找出其他表示颜色的词语。
红通通__________ __________
茄子紫__________ __________
(讲练结合,拓展延伸,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能学到课堂以外的知识,掌握运用知识的方法。)
(4)又从哪儿看出颜色变化“快”呢?(一会儿……一会儿……)
(5)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中的“烧”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换呢?那作者为什么不用“?”,而用“烧”呢?(“烧”写出了动态,表示了颜色,点明了课题。)
(让学生反复推敲文章中的语言文字,体会精确的语言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6)指导朗读(喜悦语气)
3、教学第3——5自然段。
过渡:火烧云的颜色是如此的色彩斑斓,瞬息万变,那么它的形状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1)指名读
思考:这3年自然段写火烧云形状的变化,那它变成了什么形状呢?(板书:狗、马、狮子)
(2)齐读第3自然段,思考:
a、马出现时是什么样子的?
b、马是怎样变化,又是如何消失的?
(3)自学第4、5自然段。
(4)检查自学情况,师生共同交流。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本处设计让学生自学,与老师共同交流,体现了这一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5)听录音,小结。
谁能用《黄山奇松》中的一个词来概括火烧云的状变化?(板书:千姿百态)
(回忆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
四、指导背诵
师:火烧云真是太美了,读了课文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么美的景观你们愿意背诵下来吗?选择一段你喜欢的景色背诵下来吧!
(此处设计是为了调动学生背诵课文的积极性,选择自己喜欢的背,变教师要求的被动为学生自己选择的主动。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1)学生选择背诵。
(2)指名背。
五、作业
观察天上的云,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写一段话。
(作业的设计,为了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写法,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板书: 上来了
颜色 多 快
火烧云 变化
形状 千姿百态 快
下来了
评:
(板书设计简单易懂,能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
(本课的教案设计,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氛围。)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披着羊皮的狼
- 盐是大力士
- 语文期中考试
- 我爱秋天
- 秋天的快乐
- 家乡的葡萄
- 自我介绍
- 我长大了
- 珍惜时间
- 快乐的一天
- 收酒瓶的小男孩
- 泡杯菊花茶
- 我爱家乡的大海
- 丰收的秋天
- 硬币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
- 关于财政支出“越位”与“缺位”的思考
- 我国财政透明度研究
- 英汉习语的翻译
- 论荷兰高等教育财政的改革
-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别
- 英国环境保护命令控制与经济激励的综合运用(1)
- 从文化翻译观看汉语习语的英译
- 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人教版[原创]
- 关于等效平衡的若干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 稳健财政政策下青海财政问题研究
- 翻译中内容的形式和相互转化的试探
- 个人、单位和民间组织的国际环境法律地位问题(1)
- 电教手段在化学概念辨析中的应用举例
-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反思
- 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初探
-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之一
- 《找骆驼》教学设计2
-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之一
- 《灰雀》教学设计之二
-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之三
-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之二
-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之二
- 《灰雀》教学设计之三
- 《灰雀》教学设计之一
- 《三个儿子》综合资料
- 《玩出了名堂》教学设计
- 《动手做做看》教学建议
- 《找骆驼》教学设计
-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