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长城》教学设计

《长城》教学设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7-16

《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

语文教育,是充满激情如诗样的艺术,教育家皮亚杰认为能创造情境就是发明,发明存在于构建求知情境的过程中。本教学设计注意创设情境化的教学氛围,围绕“质疑、解难;讨论、交流;读书、感悟”开展教学;通过激情导入、图片展示让学生“乐中求知”;相机点拨、随机评价、有感情诵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质疑,升华情感,引导学生“实话实说”,最终获得知行教育的“润物细无声”。

【素质教育目标】

1、认知目标:

⑴ 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⑵ 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⑶ 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技能目标:

⑴ 培养学生默读、感悟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⑵ 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3、情感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教学目标力求体现知识、技能、情感的多元统一,挖掘《长城》这一篇课文中的科学和人文内涵。)

【教法与学法指导】

1、教师教法:

采用“情景教学法”,三次运用投影和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

第一次,课始,定格投影,静态展现长城的远景,整体感知长城全貌。

第二次,学习第二自然段后,定格投影长城近景的各个部位,学生图文对照,说各部位的位置、样子和作用,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三次,慢速移动式投影,有重点地依次出现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并配上相关的解说词和乐曲,深入体会作者的联想和发自肺腑的心声。多媒体创设的动、静态情景,既可以从宏观上展示长城的雄伟、壮观,又可以从微观上真切地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从而缩短学生的历史认识距离。

2、学生学法:

自读感悟与讨论交流相结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本课侧重指导“预习”和“观察自悟”的方法。课前预习发现疑难,造成学生急待解决问题的紧迫感。课中求教于教师或同学,呈现主动学习的态势;重点明确而有序的画面,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在预习指导上,要求学生先看导读和预习,总揽全局,把握要求;再通读课文,了解内容;寻找疑点,记入预习本子并由小组长检查落实。课前做到学习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胸有成竹。在“观察自悟”指导上,借助长城远景、近景的投影,引导观察,悟出方法。如,远景投影,先显示主体镜头长城(观察重点),再慢慢扩展周围崇山峻岭的镜头,让学生揣摩、体会,并说说观察事物先要抓住什么(重点)近景投影,按照课文各个部位叙述的先后顺序,逐个投出“长城脚下”“八达岭上”“城墙顶上的方砖”“垛子”“瞭望口”“射口”和“城台”等分镜头。领会描写过程应有先后(顺序)的理由。通过观察、诱导,学生便悟出了方法。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难点:

⑴ 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

⑵ 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2、解决办法:

抓住相关的段落反复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学习,交流中加上教师巧妙的引导、点拨。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据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报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中国的长城,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长城。

板书课题:

长城

(运用名人名言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介绍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二、阅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

2、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3、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学习

4、掌握生字新词:

拍摄(shè) 智慧(huì) 瞭(liào)望 气魄(pò)

嘉(jiā)峪(yù)关 崇(chóng)山峻(jùn)岭

5、理解字词: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中国,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中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的延伸。

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

三、图文结合,了解文意

1、观察彩图,了解图意:

(用多媒体展示课本两幅彩图或直接用挂图展示。)

⑴ 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

(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⑵ 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

(崇山峻岭之间。)

⑶ 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

(长和高大)

⑷ 作者为什麽要选择远,近两个观察点?

(不从远处观察,就看不出他的“长”这个雄伟的全貌;不从近处观察,就看不出它高大坚固的构造特点。只有从不同的观察点介绍长城,才能更显出其气魄雄伟的特点)

2、想一想,课文各节分别讲拉什么内容:

⑴ 介绍观察点:

运用教室的布置让学生理解什么叫观察点。

第一幅图的观察点在哪里呢?

(在长城外或太空等)

第二幅图又是在哪里观察的呢?

(在长城上)

⑵ 看第一幅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

抓住观察重点:

长城。

① 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什么特点?

(长、大、弯)

② 再看第二幅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

(高大、坚固)

(可以适当地引入远景图和近景图的概念)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想一想刚才两幅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

(第一幅图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图与第二自然段相对应。)

2、分组讨论:

说说课文各节的内容:

第一自然段讲长城的长;第二自然段讲长城的高大坚固;第三自然段讲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第四自然段讲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3、说说怎样给各节编一小标题:

启发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线索定出小标题:

⑴ 一条“龙”。

⑵ “高大坚固”。

⑶ 结晶。

⑷ 奇迹。

(或启发学生以课文结构为线索列出小标题:总貌;构造;联想;地位)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读完课文后,谈谈自己的收获。

二、图文对照,学习理解课文

1、观察远景图学习第一节:

(出示课件)

⑴ 远景怎样?

(像一条龙)

⑵ 课文怎样写长城的。

(位置、宇航员所拍照片)

⑶ 蜿蜒盘旋和长龙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者为静,后者为动,以动喻静。)

⑷ 长字突出怎样的特点。

⑸ 感情朗读课文。

2、看近景图学第二节:

⑴ 朗读课文,读后思考:

课文中的哪句话表现拉作者的观察点。

(来到长城脚下)

⑵ 这一节有几句话?介绍长城的那些建筑?

(六句。分别写作者来到长城脚下;长城的高大坚固;城墙顶上;外侧的垛子;城台。)

⑶ 图文对照:

指出图上垛子、射口、瞭望口、和城台的样子,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⑷ 小结:

近看长城,先整体后部分,构造科学,利于防守。

3、综合远景图、近景图,披情入文,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 自由感情朗读课文。

⑵ 假如你登上了长城,面对这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触摸着巨大的条石,脚踩着平整的方砖,领略那巧妙的设计时,你会想起什么?

(让学生畅所欲言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⑶ 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

(像一条长龙)

用什么方法来描写长城?

(比喻)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

(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⑷ 作者为什么列举出“一万三千里”这个数据?

(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⑸ 人民为什么会想起古代修长城的劳动人民?

(围绕站、踏、扶、自然)

⑹ 从那里可以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

(条石多重)

⑺ 默读第三自然段:

想想为什么说“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凝结”?

提示:

“凝结”是句中的重点词语。长城是由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是因为:

① 条石多,多到“数不清”。

② 条石重,每块“有两三千斤重”。

③ 没有先进的运输工具,“就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

④ 山势“陡峭”。“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不容易,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⑻ 想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发挥自己的智慧完成的。

⑼ 再读第三自然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齐读第四自然段,感受民族的骄傲:

讨论: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⑴ 画出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一句话。

⑵ 总结谈话:

长城建筑规模宏伟,气魄雄伟壮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它建筑在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艰难;它动用的材料重大、数量多;他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表现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所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学习《长城》这一课,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我们胸中回荡。

⑶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喜爱、赞美)

三、诵读课文

1、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2、把你喜欢的部分有感情的朗读给大家听听。

四、总结拓展

1、第四次看两幅彩图,结合下列提示语复述长城远景、近景:

长龙 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条石 城砖

垛口 瞭望口 射口 城台

2、同学们可以画一画、读一读、写一写,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学后所获。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最使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

2、延伸性作业:

长城到底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是苦难?是安宁?是骄傲?是屈辱?还是其他什么呢?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搜集资料,以《长城为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为题写一篇介绍稿,准备参加语文活动课──我心中的长城。

【板书设计】

像一条长龙

远景 墙──很宽

观察长城

近景 高大坚固垛子 瞭望口、射口

长城 城台──互相呼应

联想: 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赞美: 雄伟、伟大奇迹

【设计特色】

语文教育,是充满激情如诗样的艺术。文章,是展示作者的思想,展示作者的存在的舞台。因为有了阅读,才可以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心灵。透过阅读,进而来阅读人生,阅读生活,阅读快乐。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长城》教学设计体现了认知、智能和情意的多元统一,挖掘了《长城》课文的科学和人文内涵。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条贯统序,易于操作,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理念。特别是图文对照,相得益彰,落实了由远到近,由面到点的观察能力训练,对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是个典型的示范。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珍爱生命,学会生存
让希望栖息在灵魂里
书籍·理想·人生
再见了,母校
我的理想
保护自己
梦想
学会生存
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分离之际
我的理想
《我的理想》演讲稿
学会生存
难忘的别离
我与书的故事
论配位方式 支配模式 论元结构
分析传统美术与数字美术的发展变迁及其类型
谈小学音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对艺术文化传播向度变动述评
浅谈科学美及其美感
论电力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
基于竞争视角的市场营销要素研究
简述红色旅游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试论市场营销的产品整体理论及在营销实践中的意义
顾客对移动回馈业务的期望和建议
手工成就豪车艺术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教师师德教育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研究
浅谈张闻天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萌芽
谂邓小平忧党意识及其现实意义
《我不是最弱小的》重点问题探究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随堂练习-----巩固篇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随堂练习-----提高篇
《我不是最弱小的》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美文欣赏 雷锋名言
《我不是最弱小的》整体阅读感知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案三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之相关新闻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训练素材
《我不是最弱小的》重难点分析
《我不是最弱小的》重点字词梳理
《我不是最弱小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案一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考点练兵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