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4-02
《蟋蟀的住宅》教学案例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信息的传递到信息的反馈需要一定时间,教师的肯定正确和纠正错误要看准时机,结论太早会不利学生的深入思考。
【教学片段】
在学习《蟋蟀的住宅》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的外部特点,我要求学生先朗读课文第七段,在画出蟋蟀住宅的平面图。于是我请了两个学生上台画图。学生在评价时,只指点出一个学生把“倾斜的隧道”画成几乎水平的,另一个学生把隧道倾斜的方向画反了,却没有一个学生能指出问题的所在。怎么办?
师:大家都认为王佳珏画的蟋蟀住宅平面图与课文介绍的特点完全相符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
师:真的完全相同吗?请大家把第七段一句一句地读一读,再对照这幅图比一比。
(我沉静了一会,又问。)
(又过了一会儿,有个学生举手!)
生:老师,王佳珏画的图,隧道的方向反了。
师:是吗?为什么?
生:因为她这样画,下雨了水就会顺着隧道流进屋里,住宅全给淹了。只有门在下,卧室在上,水才不会流进屋里。
师:说得好。你是从课文哪句话看出这个特点的?
生:“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师:您不仅会认真读书,还善于思考。
生:老师,我还从“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这句话看出来,因为水都是从高处往低处流的。如果门口在高处,而房间在低处就称不上“排水优良”了。
师:你还能联系上文思考问题,真不简单。现在,请你用一句话对蟋蟀的住宅作评价,你会怎么说?
生:蟋蟀的住宅真是伟大的工程!
生:蟋蟀的住宅真是聪明的工程!
很显然,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学生对文本的一次次对话中,学生不仅纠正了错误,还深刻地体会到“蟋蟀住宅的伟大”。
在课堂上,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景呢:
当教师提出问题后,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没有积极的反应。于是教师便急于引导,急于暗示,以帮助学生说出答案为最终目的。
当孩子思维偏离主线时,教师又着急了,既怕把其他学生的思维打乱,又怕耽误时间,于是连忙制止孩子的发言。
当提问后,学生发言符合要求时,教师过早地给予评价鼓励。
其实,真正有价值的问题,需要留置时空让学生冷静思考,而不是让学生草率应答。不让学生充分表现与众不同的想法,往往会忽略学生的独特体验,使学生的创新火花早早凋零。过早评价符合要求的发言,容易对其他孩子的思维形成定势,遏制思维的空间。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难忘的奥运会开幕式
- 比绝招
- 我学会了游泳
- 游泳中的挫折
- 署假爸爸带我去下乡
- 课间十分钟
- 蚕宝宝
- 美丽的郑风苑
- 可爱的仓鼠
- 家乡的秋天
- 飞进车厢的蝴蝶
- 爱唠叨的妈妈
- 我的同桌
- 我的大姐姐
- 激烈的运动会
- 轨道交通工程联系测量方法的应用
- 政治理论还存在吗?
- 论毛泽东的创新思想
- 变电站电气施工与土建施工的配合
- 加强电力施工企业人力资本建设的举措
- 岗石区间超小间距隧道施工技术
- 中国古代非自由传统与道德走势
- 地铁通风排烟系统评价指标的实验研究
- 浅析矿井刮板输送机电气系统运行故障原因及处理
- 浅析机电设备安装过程中的技术管理问题及其应对
- 对工程供配电系统节能设计的探讨
- 论人类社会的自我控制机制
-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24年
- 伦敦地铁PPP模式中的仲裁机制研究
- 城市轨道交通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的构成与发展
- 《翠鸟》课堂教学实录
- 《花钟》教学设计2
- 《花钟》教学设计6
-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3
- 《风筝》教学设计5
- 《花钟》教学设计5
- 《秋天的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 《花钟》教学设计4
- 《花钟》教学设计3
-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
- 《秋天的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2
- 《花钟》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