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09-01
《景阳冈》一文动词的妙用
《景阳冈》一文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对于表现老虎的凶猛,体现武松打虎惊心动魄的场面,表现武松朴实丰满、逼真可信的人物形象,突出文章的中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文章的第9自然段写人虎相遇时,作者在文中并没有赋于英雄人物武松以任何英雄行为,却是这样写道:武松见了老虎,“……闪在青石旁边,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上按了一按,往上一扑,从半空蹿下来,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真扑过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上,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从这段话中的“按、扑、蹿、搭、掀、剪”等动词,可知这只大虫动作敏捷多变,力大无比,凶猛厉害。特别是它那“一扑”、“一掀”、“一剪”更加显得突出。而武松此时惟一的对策就是“躲闪”:“闪在青石边”、“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这段话里连用了许多个“闪”字,为什么不用“躲”字呢?
从表面看,“躲”和“闪”的意思是相近的。但只要我们细细品析一下。就会知道“闪”和“躲”的效果是不同的:一是“闪”字表现了动作的准确。可见武松在遭到大虫的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二是刻画了鲜明的形象。“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三是这“闪”字体现了武松有计谋地、主动地躲过;而“躲”却显得很被动,是没有办法,无可奈何的表现。这样,充分说明了这一个连一个的“闪”字,决不是重复词的雷同,也决不是轻描淡写,很见作者的功力,显示了作者在捕捉人物动作,表现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独到之处。
文中写武松手中惟一的武器就是哨棒。作者在文章里写到哨棒的地方就有十多处,而每一处所用的动词均不一样。这些动词无一不显现出其恰到好处:武松进店喝酒时,是把哨棒靠在一边;喝完酒是提着哨棒离开酒店;看完树上的两行字是拖着哨棒走上景阳冈;读了榜文后把哨棒插在腰间;当吊睛白额大虫出现在武松面前时,他便把哨棒拿在手里;武松见了大虫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大虫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他便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赤手空拳与大虫搏斗。可见,“靠、提、拖、插、拿、抡、劈、丢”等这些动词,突出了武松的豪放、倔强、无畏的性格特点,充分体现了作者用心之良苦,构思之巧妙。
当武松躲过了猛虎的“一扑”、“一掀”、“一剪”之后,便立即转守为攻。在文中,这部分内容中又准确地巧用了一些动词。如:“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就这样,作者用“揪、按、踢、提、打”等动词,把武松打虎的场面写得有声有色,神奕飞动,跃然纸上。
再看,一场恶斗打死了老虎之后,武松的精力已经耗尽。于是,他先坐在青石上歇了一会儿,随后,便“一步步挨下冈来”。这么一个“挨”字,可以说,无法用任何一个表示“走”的更好的动词所代替。它准确地写出了武松在同猛虎搏斗后,手脚酥软,精疲力尽的状态。武松也毕竟是血肉之躯,经过一场激烈的人虎相搏后,他疲劳了,困倦了,这是很自然的现象。这样写,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加朴实丰满,更加逼真可信。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征服了害怕
- 我帮妈妈做件事
- 难忘的童子军生活
- 给我一次变的机会
- 一节有趣的活动课
- 未来的家乡
- 20年后的我
- 20年后的肇庆和母校
- 假如我是孙悟空
- 袋子里的秘密
- 未来的课桌
- 稻田卫士
- 给灾区小朋友们的一封信
- 比一比
- 美丽的霞山公园
- 论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法学理论论文(1)
- 利益集团与立法之互动法学理论论文(1)
- 论法治与市场经济的内在契合性(2)法学理论论文(1)
- 立法体制的模式问题研究法学理论论文(1)
- 市民社会的培育是实现法治的基础法学理论论文(1)
- 汉语“法学”一词的起源及其流变法学理论论文(1)
- 法治构造论法学理论论文(1)
- 法学近代化论考法学理论论文(1)
- 论法治文明法学理论论文(1)
- 市场推进型法治
- 法律关系背后的关系
- 政府购买专利制度初探法学理论论文(1)
- 中国法文化传统的形成基础及其思考法学理论论文(1)
-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韩法制变革法学理论论文(1)
-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换①法学理论论文(1)
-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四
- 《要下雨了》综合资料
-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三
-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九
-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五
- 《小小的船》综合资料一
-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五
- 《要下雨了》综合资料二
- 《要下雨了》综合资料三
-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九
- 《小小的船》
-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十
-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十一
- 《要下雨了》综合资料二
-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