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21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中重点段和重点词句,反复读、思、议,穿插教师的点拨,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2、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

3、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感受音乐之美,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法与学法】

本课通过优化和整合远程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先进教学手段,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直观形象的图案、五彩缤纷的荧屏、不断变化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根据教材的内容,通过设境引读──悟境品读──入境演读──越境拓展四个教学环节,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给学生提供直观可感的形象,从而调动学生观察、思维、联想和想象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都参与学习活动并使之相互作用,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阅读、音乐欣赏等多方面的能力,使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

【教学过程】

-、设境引读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同学们好,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初步阅读,了解了《月光曲》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穷兄妹俩由《月光曲》想到了月光下的大海,而且刚才我们也聆听了《月光曲》的优美曲调,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贝多芬又是怎样即兴创作的?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来探究这个问题。

3、板书课题:

月光曲

(设计意图:兴趣能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能直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课文要求,播放钢琴曲《月光曲》,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悟境品读

1、自读,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

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时加以引导或点拨。

3、班上汇报:

⑴ 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① 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弹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引导:

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盲姑娘弹奏,这一切说明什么?

(说明贝多芬没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心地善良。)

② 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引导:

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A、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

B、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练习朗读,把握好穷兄妹俩对话中的互相体贴及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激动的评价。

⑵ 关于“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这一问题,应引导学生弄清以下内容:

① 贝多芬心情十分激动。

② 他有卓越的音乐才华。

③ 当时“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银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这景色很美,这美盖过了茅屋里的贫困和凄凉,这美感染了贝多芬,诱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决定把美好的音乐奉献给这贫穷而爱好音乐的人。于是贝多芬即景抒情,弹奏出了《月光曲》。

⑶ 关于“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何联系?”这一问题的交流,让学生领悟出:

① 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正是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

② 皮鞋匠眼前景色的变化正是乐曲旋律起伏跌宕的表现。

③ 乐曲与意境的具体联系: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音乐一定是舒缓的,轻柔的,表现了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音乐逐渐增强,有了曲折,表现微云开始破坏幽静。忽然风起浪涌,宁静被完全破坏了,这时的音乐一定是高昂激越的,表现整个世界充满了风浪。

4、再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感受旋律的进展,并想象乐曲的意境变化。

5、有感情地朗读8、9自然段,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正是他当时激动心情的真实抒发。

(设计意图:品读课文,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研究、发现、感悟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远程教育资源,加深对课文的了解,从中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音乐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让学生的个性及能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展,令孩子的心灵之花尽情绽放,进而突破教学难点,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三、入境演读

分角色朗读,深入体会人物之间的语言和情感的交流。

(设计意图:在认真品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之间的语言和情感的交流,更深层次的对课文进行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艺术表演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真正学会学习。)

四、越境拓展

1、听一段钢琴曲,展开联想,用一段话把听到的描绘一下。

2、查看书籍或上网,更多地了解贝多芬。

3、课后欣赏一些音乐,展开联想,写出自己的感受,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看法。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向课外,拓展思维空间,丰富想象能力,提高对资料的收集、优化和整合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萝卜又回来了
我的妈妈
小熊当老师
辛勤的园丁
小鸟大战猎人
铅笔和橡皮
我的“严”老师
轿车驶入百姓家
春游
蜡笔小新洗衣服
我的妈妈
春游
二十年后的家乡
欢迎新同学
数学高手——我的爸爸
对正当防卫中不法侵害的界定(2)刑法论文(1)
刑法解释体制研究(4)刑法论文(1)
中国古代藏书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贡献
中华古代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思维的滥觞
从古代汉语中的别名,雅号看中国传统文化
对罪刑法定司法化认识的误区(3)刑法论文(1)
刑法的程序与构造(5)刑法论文(1)
美国刑事法的演进(4)刑法论文(1)
论公诉案件的撤回起诉(4)刑法论文(1)
刑法解释体制研究(5)刑法论文(1)
古代隐逸文化传统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绵延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之关系
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教学设计方案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对传统文化创新现实意义
浅论中国、美国、俄罗斯传统饮食文化的不同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6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1
《荷花》教案
《矛和盾的集合》词语理解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6
《荷花》教案
《荷花》教学实录资料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5
《荷花》教学实录(第二课时)
《荷花》教学案例
《荷花》教学实录
《矛和盾的集合》 教学设计 4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3
《荷花》课前谈话一例
《荷花》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