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3-01
劝学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
1.提纲式教学法。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分解比喻句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示范分析第二段,用图示法教会学生方法,然后以三人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始终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进行论述。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解题。熟读课文,把握文意。师生共同研习第1、2、3段,背诵1、2、3段。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检查学生字词积累情况
投影: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请注明。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陈伊玲的故事
- 奇画蛋的启示
- 且放云帆济沧海
- 扎实实打好基础
- 季节
- 做真正的自我
- 在追求中认清自我价值
- 陈伊玲的故事
- 2007年高考北京卷满分作文赏析-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
- 你看你看天使的脸
-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 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
- 月泻树丛中
- 穿过它,生命从此壮美
- 良师涌现,愿芬奇辈出
- 小型水电站特点
- 如何用全站仪和南方CASS软件测绘地形图
- 水泥基材料体积稳定性对大坝混凝土开裂的影响
- 水管冷却混凝土温度场分析
- 抽水蓄能电站规划设计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 振孔高喷灌浆在三峡工程中的应用
- 龙滩水电站地下厂房开挖技术
- 水权交易尚需时日 仓促而行可能“违法”
- 水资源与海洋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 碾压混凝土坝层面弹性模量和厚度反演
- O江水利枢纽工程毕业设计计算书
- 牛顿迭代法在水面线计算中的运用及程序设计
- 浅谈新建河道工程的汛期管理
- 新华网综述:全球面临九大“涉水”问题
- 水位变化对自嵌式挡墙的影响
- 《各具特色的民居》 训练素材
- 《各具特色的民居》 教学设计二
- 《各具特色的民居》 写作指导
- 《各具特色的民居》 句子理解及练习
- 《顶碗少年》 重点字词梳理
- 《顶碗少年》 写作指导
- 《藏戏》美文欣赏 社戏(节选)
- 《各具特色的民居》 范文习作
- 《藏戏》美文欣赏 看戏
- 《各具特色的民居》 教学设计一
- 《各具特色的民居》 重点问题探究
- 《顶碗少年》教案讲义 体味篇
- 《顶碗少年》 作家作品介绍
- 《各具特色的民居》 相关链接
- 《各具特色的民居》 配合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