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起始课——诗歌《回声》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起始课——诗歌《回声》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5-12-14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起始课——诗歌《回声》

【课题】高中第一学期语文起始课

【目标】学生方面,一回顾和总结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任务,二了解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和方法。教师方面,一表诚意,二明理念,三提要求,四析任务,五点方法,六激信心。

【设想】以师生共同探讨《回声》的启示贯课堂始终。

【步骤】

一、诠释名字,自我介绍

教师导入

:李清照有词《渔家傲》云:“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我最喜欢这首词,首先是因为这首词所展现的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境界令人心驰神往,所表达的对理想的执著精神使我引为同道,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首句“天接云涛连晓雾”唤起我亲切的感受,因为这里包含着我的名字。我姓金名晓涛,是你们的语文科任老师。同学们,你能否用文学笔法来诠释自己的名字?

学生活动:用诗句或格言对自己名字做全新的诠释,或描述一个情景来说明自己的名字的内涵。

教师总结:我们在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氛围中彼此认识;在以后的学习中,你们会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语文是美丽的。

[解说:语文教学课堂可以是充满诗意美的,通过诗句来进行自我介绍也就使这例行的一环节变得充满情趣;而学生通过有创意和颇具个性的介绍,不仅可让新老师和新同学迅速地记住自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享受到创造成功的喜悦。师生间的对话虽刚开始,但预示着良好的师生关系顺利地形成。]

二、一谈《回声》的启示——表诚意,提要求

教师点拨:我们已经共享了姓名的乐趣,接下来我们来共享思想。

老师给大家讲一个童年里的故事。在一个春暖花开的

日子里,我和小伙伴结伴同游一座深山。小伙伴十分顽皮,跟大山开了一个玩笑。他先问候大山:“你好!”只听得大山也友善的回答:“你好!”他接着又喊:“你是个坏蛋!”只听得大山也生气地说:“你是个坏蛋!”在旁边的我十分不解,山与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对话?今天我与大家一样都明白是“回声”的作用,但对童年的这段趣事,却有着更加丰富深刻的感受。同学们是不是也从中获得启发?

学生活动:谈听故事后的感受。如谈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文学创作中作家人品与文品的关系等等。

教师点拨:我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也是一对回声关系。台湾女作家、大学教授龙应台在《机器人中学》《幼稚园大学》等文章中叙述了耳闻目睹的令人唏嘘感慨的事情,如学生能阅读而不会分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实,不只是在台湾,我们中国的学校也正在上演这一幕。同学们,出现“机器人中学”,“幼稚园大学”的原因何在?你们会不会成为不会思考不敢思考的一代?

学生活动:讨论原因。有学生提出比较深刻的认识,如“出现以上的问题显然不能单怪学生。如果刨根想一想,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要求孩子们说一样的话,做一样的事情;有不同看法做法的孩子被认为是‘异端’,受到排挤。长大后显然很难不成为‘机器人’”。

教师小结:培养出怎样的受教育者,这当然跟教育者的理念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以教师的观点为绝对权威,认为书本上的定是最标准的说法,那么学生就会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可能具备跨世纪一代所应有的创新能力。但是如果教育者用科学的理念来教育人的话,那就会出现令人振奋的局面。我认为,作为一个瑞中人,他首先要做真正意义上的人,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良好的道德素养,这是前提,否则无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在智育上则需要有思考、有判断、有创新,否则也不可能成为出类拔的新一代。

“尽信书不如无书”,“没有绝对的真理”,同学们应习惯于自己读书、思考、做人。语文能力的提高不在于倾听多少,而在于自己领悟多少。悟=心+吾,即吾之心,吾之思。今天是你们进入高中的第一堂语文课,老师借这回声的故事,向同学们表达美好的诚意——我愿意做一个爱护、尊重你们的好老师,同时也对同学们提出较高的要求和期望——希望同学们做一个有思想的学生。这样我们师生之间就形成了理想的“回声”关系。

[解说:设计这一环节,第一个作用是表达我的诚意,沟通师生感情;其次,介绍我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第三也借此初步检测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除此之外,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不仅要读书作文,而且要注意提高人格修养,增强全球意识。]

三、再谈《回声》的启示——回顾与展望

教师点拨:同学们,请回顾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去寻寻觅觅,尝试发现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所存在的回声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一致认为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回声关系。

教师点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语文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养成学习语文的习惯。这为高中语文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更重要的任务,对同学们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你们认为要提高这几方面的能力有哪些办法?

学生活动:讨论。一致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浓郁的学习兴趣是提高以上几种能力的良方。

教师点拨: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浓郁的学习兴趣,的确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前提。但是,同学们对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认识还只限于初中接触的几种,我再介绍几种语文学习的习惯。如在阅读方面,坚持读名篇名作,制作读书卡片,写读书札记;在鉴赏方面,反复涵咏,探究深入语境,体味语言之美;在写作方面,艺术构思框架,反复修改作文;在口语交际方面,要谨慎思考,大胆开口。这些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会有步骤地安排训练。

除此之外,最值得重视的是要有问题意识,要学会在听说读写中思考,在思考中听说读写阅读。

最后,请同学们要一句话概括,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所存在的回声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一致认为语文方法语文学习和问题意识与语文能力之间是回声关系。

教师总结:不想不知道,“回声”原来如此奇妙。同学们是刚跨进高中语文课堂的高一新生,但你们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一篇高考作文题。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让我们充满自信地同行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

[解说:高中第一节语文课负载着很重要的任务,它在新旧交替时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对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任务、方法等做一个回顾和总结,与让高一新生了解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一样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给《回声》写一篇读后感是199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最后的说明十分必要,可以增加学生信心,强化语文学习动机。]

四、三谈《回声》的启示——写《给金老师的一封信》

布置作业:给老师写一封信,谈谈自己对这堂语文课,或对语文学习的想法。

【反思】这是堂起始课,我所确定的目标十分明确。但是怎样实施教学,达成目标,我不想重蹈覆辙,一个人唱独角戏,口若悬河地在讲台上说甲乙丙丁,一二三四。我决心从第一堂课开始就致力于语文教学的创新尝试。经过反复考虑,对比几个方案,最后选择了认为这种设计。由于它具备以下三个特点,在实施教学时比较成功。

一、构思巧妙,一线串珠。以上海高考题的材料《回声》为引子,谈《回声》给我的启示,串起三个内容:一表示对新生的诚意,二表示对新世纪一代的期望,三在语文学习上指导目标与方法。

二、辨证处理开放与限制的关系。由于选择的《回声》故事比较浅显,第一个讨论题目的设计比较开放;但这个故事值得挖掘的东西比较多,而我这堂课有自己的目标,因此第二、三个讨论初中高中语文学习中的“回声”现象的设计就有明显的限制性。从开放到限制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开放是为了启发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动机;限制是为了纵深思考,探究语文学习的途径。

三、给自己和学生一个合适的位置。在确定教学目标

时,我给教师和学生都做了精心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活动,实现了目标。我作为整个课堂教学计划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管理者,围绕主题,通过广征博引,逐步深入,逐渐具体化,最后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我没有把讲台变成自己的舞台,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小结。

其实这堂课不仅体现了我的教学理念,代表了我的教学风格,也为我的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寻找到更为良好的环境,更为有效的途径,更为健康的方向。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是一条热带鱼
天鹅、梭子鱼和虾
妈妈,母亲节快乐
美丽的雪景
假如我有一张魔毯
我是小鸟
未来的桥
懂事的
水果王国舞会
勇敢的鸡医生
观看军训汇演
零的自我介绍
假如我有一张魔毯
假如我有一张魔毯
我的同桌
试论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的思考
浅论高职学生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的心理分析
试析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
试析高校党政办公室作风建设的思考
试论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特色专业建设的突破口分析
简论民办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论职业学校图书馆采访工作探讨
试析体育信息传播对高校体育的影响
浅析艺术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试论企业文化视角的职业院校班级文化构建
试论加强中职学校电子实训中心建设的思考
试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创新模式
浅析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制度的法律完善
浅析高职职业基本素养教育研究
试析中高职数学课程的衔接
粉碎魔窟──苏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
平中见奇的佳篇──评析《别了,“不列颠尼亚” 》
新华通讯社简介
香港回归时查尔斯日记原文
“奥斯维辛集中营”简介
香港简介
奥斯维辛集中营
见证历史,演绎尊严──解读《别了,“不列颠尼亚”》
客观的事实 主观的印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赏析
西安市民的回归记忆
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和显示意义
香港书写新的辉煌──国际社会评香港回归十年
老记揭秘香港回归“世纪新闻大战”
精确·凝练·鲜明·庄重──《别了,“不列颠尼亚”》语言美赏析
让史册永记回归的时刻──评析《别了,“不列颠尼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