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4-27

故都的秋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在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因此,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的眷恋?作者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秋景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二、课文诵读

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课文分析

(一)明确思考题:

1.“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的特点。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对课文文眼或主线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有点不宁静”《绿》中的“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描写了五幅画面:小院清晨 槐树落蕊 秋蝉嘶叫 闲话秋凉 秋果奇景

(二)分析课文

1.从五幅画面入手,分析

(1)的特点。

(2)“反衬”手法的运用。

(3)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五幅画面来写。

(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经历来分析)

2.分析第2、13两个自然段,将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相对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4.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有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

5.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

明确:秋色是这样的美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四、课外作业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成片段。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X”星历险记
我的爸爸..
自我推销
外教
致王老师的一封信
每年任务之智能雨衣
记忆中的背影
谭老师
桃花新城
小小的爱
我家的三个“鬼”
比尔·盖茨
最遥远的地方
仙转之一、二
杂侃之——关于孤独
关于英语原声电影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作用研究
香港对外汉语教材出版发行情况解析
试析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思考
试析文化差异因素对英语交际能力的影响
隐语在古汉语中的应用
汉语新文学史写作体例摭谈
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素质 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发展
试析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堂会话能力现状和对策
浅谈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学生性别差异及对策研究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试析翻译学文化转向下的翻译网络自主学习
《发展汉语:高级汉语(民族版)》的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浅谈高中生读写任务型写作能力现状及提升对策
简论词汇学习策略培训实证研究
再探现代汉语并列N项式
苏教版《有的人》教案7
《核舟记》教学设计1
《旅鼠之谜》教学设计9
《岳阳楼记》复习学案
苏教版《有的人》教案6
《芦花荡》教学设计3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5
《雷电颂》教学设计6
《风筝》教学案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1
《海燕》教学设计14
《吆喝》教学设计8
《旅鼠之谜》教学设计9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1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