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8
故都的秋教案
一、教学目标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二、难点、重点分析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速读测试。
1.本文的题目是______,作者是______,出处是______,写于______年。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______。
3.本文开头分别写出了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北国之秋______;江南之秋______。通过这不同感受,表达作者______的感情。
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秋雨声,同样给人以幽静感觉,其原因是______。
5.如果说4题是用微弱的音响反衬幽静,则更幽静的话,那么“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就是用疏落的形象反衬悲凉,则更悲凉。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妙处就在______。
6.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①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②在领略秋的过程中,是不合适的。
①“名花”和“美酒”是针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而言的。
②“半开半醉”是说(人半醒半醉、花半开酒半醒)。
③这全句是对秋的领略的(比喻、夸张)的说法。
7.“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觉得有点儿落寞”,与“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共同点是______。“潜意识”就是______,“落寞”的意思是______。
8.“……一层秋雨一层凉……”。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如果把“一阵秋雨一阵凉”用平仄写出来是______,它不合诗句的平仄要“二四六分明”的要求;而“一层秋雨一层凉”用平仄写出来是______,它符合“二四六分明”的要求,所以说:“来得正好”。
9.本文倒数第3段的议论,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
10.结尾两段(用①②表示)和开头两段(用①②表示)呼应关系是:______。
(A.①① ②② B.①② ②① C.②② ①① D.②① ①②)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___字/分钟
理解率:______%
阅读效率:______字/分钟
(二)激疑质疑。
1.北平的风景点很多,足以表现故都的秋,而作者却去描写院落、街巷的景象,这是为什么?
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文“提示”中所谓“以情驭景”正是如此,这也正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特点。请结合课文中的景物描写,说说这个特点。
(三)精读导引。
1.精读全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情绪和所要表现的秋的特点,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决定着选材和对材料的认识等。
2.其实任何作品中的自然景象都是作者头脑中反映出来的景象,都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正因为如此,只要细读景物描写处,便会发觉“以情取景”的特点。
(四)疑难讨论。
1.作者放弃北平的风景区不写,单写院落街巷的景象,是与作者的心绪、思想以及对北国之秋的认识紧密相关的。作者所要追求的是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游人云集的风景还是难以表现的;其次,要真正表现故都之秋,离开了普遍存在的景象,专门描写风景区,也失去了“故都之秋”的代表性;再次,把人们司空见惯的景象中的味、色、意境与姿态挖掘出来,往往更能深切感人,达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2.那“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古槐下的“落蕊”、破壁腰中的牵牛花、牵牛花旁的疏落的秋草、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秋蝉的残声、息利索落的秋雨、人声、果树,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筛选”出来的景物。这些景物是北平到处可见的景物,它们的“客观色彩”是真实的;但这些真实的景物又正好能反映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认识和感受,也正好能表现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和忧思、孤寂的冷落之感,因此,这些景物又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所谓“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不过如此而已,并不神秘。
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故都的秋》,郁达夫,《郁达夫文集》,1934年。(共8分,各2分)
2.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之秋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寂的冷落之感。(10分)
3.“清、静、悲凉”;“秋的味、色、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对北平之秋的向往、眷恋。(共12分,各4分)
4.只有静,才能听到这些微弱的声音,所以给人以幽静的感觉。(10分)
5.使所要表现的对象更鲜明、更突出。(10分)
6.江南之秋。花半开酒半醉。比喻。(共9分,各3分)
7.以小见大的联想和感觉。下意识,冷落寂寞。(共9分,各3分)
8.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共12分,各6分)
9.从道理上进一步赞美秋,当然也就赞美了故都之秋。(10分)
10.B.(10分)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家的小狗
- 有趣的画鼻子游戏
- 美丽的西山
- 青蛙
- 清明节
- 读《倒出那粒沙子》有感
- 笋牙儿的童话故事
- 借书记
- 《睡着了的国王的故事》读后感
- 第一次炒菜
- 家乡的特产
- 读《皇帝的新装》有感
- 可爱的小金鱼
- 我的小制作
- 跳绳比赛
- 切勿进行置身事外的研究(1)
- 关于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探析(1)
- 交通工程安全设施的施工与管理
- 音乐演出市场究竟有多大(1)
- 关于“新音乐”作曲新技法不断更替的问题(1)
- 元杂剧演述体制中的说书人叙述质素(1)
- 论音乐表演艺术的三层境界 直觉•兴趣•风格
- 对古筝演奏艺术的几点探讨(1)
- 六朝宫廷音乐活动类型考(1)
- 音乐与诗歌关系”笔谈(1)
- 由当前古筝考级现象引出的思考(1)
- 浅谈“三段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1)
- 谈一谈歌唱的舞台形体问题(1)
- 采风观念的异化(1)
- 浅析视唱的技术处理(1)
- 《看雪》教案
- 《詹天佑》课堂教学片段实录和点评教案
- 《落花生》教案
- 《一夜的工作》教案
-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 《穷人》(第二课时)教案
- 《翠鸟》教案
- 《给予是快乐的》教案
- 《桂林山水》教案
- 《三个儿子》(第二课时)教案
- 《匆匆》教案
- 《草原》教案
- 《草船借箭》的两种教法教案
- 《鸟的天堂》教案
- 《梦想的力量》A、B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