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20
第一册再别康桥
【目的要求】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3、了解诗歌的一些表现手法。
【重点难点】
1、 意象的含义、作用;
2、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讲解与背诵相结合,辅以电教手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通过自我介绍的方式导入 新课
1、再回广州;2、叶的事业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
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留学,读博士;1928年秋重到英国,写下此诗;1931年因飞机失事去世。
徐志摩的诗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三、充分熟悉教学材料,获得感性认识。
1、学生阅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2、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正音正字,投影: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长蒿(gāo) 漫溯(sù)
笙箫(xiāo) 载①zǎi②zài载歌载舞 装载 登载 斑斓(澜、阑)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读。
四、解释“意象”
诗歌离不开“意象”,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以粉笔、板擦等为例)。
意象=物+情(写入作品中的物与情的结合而形成意境)
①作品中的“物”都是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清•王国维)
②我们鉴赏诗歌,就可以从诗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旨”。
物→情→旨
五、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方法。
1、①轻轻的(走)(来)(招手):不想惊动别人,更不想惊动这里的美景。忧愁。②“西天的云彩”换成“东方的朝阳”如何?傍晚适合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正如“秋”“雨”中写离别能泻染出这特定的意境一样,同时作者是别西(方)而东去,因此别“西天的云彩”准确。
2、(金)柳→新娘→荡漾:喜爱这美景。(比喻)
“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离别诗中经常出现“柳”这一意象,因“柳”与“留”谐音,来表达惜别之情。可见,以“柳”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举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渭城朝雨(氵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3、青荇→招摇,做水草:感情深化,不想走了。留恋。(拟人)
4、清泉→虹→梦:再深化,回答了为什么“留恋”这个问题①景美②更重要的是这里曾有自己的梦想。(为什么)
5、因此:寻梦,引起美好的回忆。撇开美景,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陶醉)6、沉默——回到现实(别离),获得了短暂的陶醉之后,不得不面对现实。伤感。7、照应开头,“不带走一片云彩”,飘逸、洒脱。
小结:
①这首诗每小节的感情不同且具有一个美丽的圆形结构:
美景(意象)
轻轻的(忧愁) 回忆(想象)
悄悄的(洒脱)
现实(伤感)
②徐志摩的艺术风格(投影):
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个性。
六、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
七、知识迁移(投影)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评 说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仔细的观察,抓住最有代表的一瞬。)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新奇而准确的比喻。)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直抒胸臆。)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复杂的情感。)
沙扬娜拉! (照应题目,无奈分别,珍重,珍重。)
八、作业
有表情地朗读,以至背诵这首诗。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缤纷夏日
- 苦瓜
- 奥林匹克梦
- 难忘的六一
- 给刘思影同学的一封信
- 缤纷夏日(日记7.16-7.22)
- 捉老鼠
- 我用电脑画画
- 百变男生
- 爱风的孩子
- 缤纷夏日(日记7.5-7.8)
- 蜗牛历险记
- 缤纷夏日(日记7.21-7.27)
- 我家的贝贝
- 四色兔
- 现代审计与审计现代化
- 建立健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机制的思考
-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解析
- 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
- 如何做好人行内审综合分析工作
- 浅议存货审计
- 浅论网络系统对审计的影响
- 加强廉政建设 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 对内部审计处罚权的探讨
- 企业会计舞弊与审计
- 内部审计在改制企业管理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 国家审计公告的法律研究
- 浅析国家审计机关在权力制约和监督方面的作用
- 规范审计基础工作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问题研究
- 《孙权劝学》课文背景知识
- 《孙权劝学》古今异议
- 《孙权劝学》多义词辨析
- 《孙权劝学》文言知识
- 《孙权劝学》写作借鉴
- 连环画《刮目相看》
- 《孙权劝学》通假字
- 《孙权劝学》写作特色
- 《孙权劝学》中心思想
- 《孙权劝学》词语解释
- 《孙权劝学》问题探究
- 《孙权劝学》写作特点
- 《孙权劝学》成语
- 《孙权劝学》结构分析
- 《孙权劝学》判断下面各句是什么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