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3-26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正确理解名言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欣赏本文的立意美、语言美、结构美;朗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
前两项。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布置学习预习:(一)泛读课文及阅读提示与全部注释。(二)阅读背诵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板书岳阳楼上的一副对联: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问:范希文是谁?后乐先忧是什么意思?以此引出本课。
(二)阅读理解。
1.学生试读课文(亦可教师范读)。
2.正音:
谪()守 霪()雨 樯()倾楫()摧薄暮冥冥() 忧谗()畏讥
岸芷()汀兰 宠辱偕()忘 浩浩汤汤() 阴风怒号() 嗟()夫
3.学生提问。
4.师生讨论,释疑。
5.学生朗读课文。
6.指导学生逐段阅读以至熟读全文。
7.限时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朗读或背诵。
(二)学生质疑。
(三)教师归纳几个基本问题,展开讨论,释疑。
1.怎样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
2.上述警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文章中各段具体内容是如何联系的?
3.本文的结构和语言有何特色?
(四)比较分析。
问:本文与杜甫诗《登岳阳楼》都是以岳阳楼为题材的,它们的内容、结构有何异同?
提示:两篇都写了岳阳楼周围的景色,也都用了借景抒怀的方法。两篇的开头都交代写作原因:《登》是慕名登临而作,《记》是应约有感而发。两篇中间都是写景。《登》: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魄宏大,意境广阔。《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也有着同样的气势。不过《记》在写阴雨、睛明景色时,情景相生;而《登》诗三联写自身经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与次联写景没有直接联系,两篇最后都抒怀,但《记》是在与前文的悲喜之情对比中提出了先忧后乐的主张,显示了作者志趣的高远;《登》诗是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吐蕃入境,边境不宁,百姓遭战乱而流离。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同样于忧时伤乱中见其忧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可以说范仲淹与杜甫这两位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诗、文),大致相同的结构(述因--写景--抒怀),写同一对象(岳阳楼),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与民同忧乐)。
(五)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写作特点。
(六)检查背诵全文。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喜欢这样走路
- 母亲节的糖葫芦
- 我的妈妈
- 路上见闻
- 读书
- 捉迷藏
- 郊游
- 洗鞋子
- 大作家,进校园
- 水果
- 好朋友
- 百丈飞瀑(三)
- 我是奥运鼠
- 回忆5.12
- 百丈飞瀑(二)
- 汉族秧歌舞蹈与现代审美意识详细内容(1)
- “小号儿”如何胜出——探讨小嗓子声乐学员的成才之路(1)
- 民乐的没落还是突围?-透析“女子十二乐坊”现象
- 中国高速公路的发展历程
- “湘高速杯”全国高速公路建设成就摄影大赛评选揭晓
- 舞蹈的特质及与其他艺术的关系详细内容(1)
- 高师声乐课多样化教学刍议(1)
- 关于歌唱语言发声技术应用于高等师范教学的构想(1)
- 学堂乐歌——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1)
- 高师数码钢琴集体课浅探(1)
- 浅析中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改革
- 论中国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详细内容(1)
- 回应中国高铁建设八大质疑
- 论歌唱艺术的审美特征(1)
- 《踏歌》的舞蹈形态和意象体会详细内容(1)
- 《看电视》教案
- 《荷花》教学设计
- 《自己去吧》教案
- 《植物妈妈有办法》词语教学例析
- 《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称赞》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 《秋天的图画》
- 《看雪》教学谈
- 《月亮的心愿》教案
- 《植物妈妈有办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法新探
- 《钓鱼的启示》第二课时
- 《回声》
- 《看雪》教学设计
- 《坐井观天》教学片断与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