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03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5
一 教师提示自读要点和自读方法。
1.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自读这篇课文,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本文除语言特色外,情致满篇而构成了散文诗。
4.自读这篇文章,首先要根据“自读要点”和课文前的“自读提示”,结合注释仔细疏通文字,把握课文大意,通过讨论,解决疑难。在这基础上完成课本的“练习” 和本教案设计的“自学作业 ”。自学过程中还要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还可以把本文与《登泰山记》比较,找出其异同。最后,就文章的重点问题请教师讲析。在整个自学过程中,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二 自读作业 。
1.这篇文章的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在下边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话。(已附答案,下同)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2.课文里连用21个“也”字作句尾。这些“也”,表示了不同的语气和作用。请把下面的判断句中的“也”的不同表达作用填在相应括号中。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C 环滁皆山也。
D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E 而乐亦无穷也。
……故自号曰醉翁也。
庐陵欧阳修也。
①表示判断的语气:(A、G)
②表示解释的语气:(B、F)
③表示肯定的语气:(C、D)
④ 表示结住一层意思:(E)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山势回环,路也跟着弯转,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高踞在泉水上边,这就是醉翁亭了。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山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水山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然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达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4.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对于这5个字,有下面几种议论,选出不确切的一项。
A 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
这5个字省却许多文字,而意未尝不尽。
这5个字虽则简洁,但意犹未尽。
这5个字言简意赅,鸟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答()
5.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选出分析恰当的几项。
A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B “太守之乐其乐”是衬托前面的“山林之乐”和“人之乐”的。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被贬滁州后一种苦闷抑郁的扭曲反映,作者是以乐写哀。
答(A、C)
三 讨论重点内容。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明确: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2)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明确: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3.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明确:为了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4.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明确: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5.为什么可以把本文看作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明确:这是由本文的内容和语言特色决定的,详见本文“自读要点”第3点。
四 课后练习。
背诵全文。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不能让地球妈妈再哭泣
- 聪明的小兔子
- 今年的森林运动会
- 神奇的镜子
- 我的痛苦
- 我变成了小人国的成员
- 跳长绳
- 古剑山
- 养蚕记
- 施州大桥
- 我身边的“活雷锋”
- 焰火晚会
- 神奇的魔棒
- 第一次洗碗
- 温暖的妈咪
- 端午节挂蛋兜的来历
- 关于金融刑事立法改革的法律构想(2)刑法论文(1)
- 中国医生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初探
- 债务人处罚的历史性考察(4)刑法论文(1)
- 民族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 《端午的鸭蛋》教学实例
- 债务人处罚的历史性考察(6)刑法论文(1)
- 闽中秋思
- 债务人处罚的历史性考察(5)刑法论文(1)
- 2013年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状况(9)刑法论文
- 2013年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状况(13)刑法论文
-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文化传统教育模式探讨
- 夜凉中秋
- 发生在中秋前夕的乌龙血案
- 债务人处罚的历史性考察(2)刑法论文(1)
-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 《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
-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
-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
-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 《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
- 《狮子和鹿》教学设计
-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1
-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2
-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设计
-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 《找骆驼》教学设计
-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
- 《玩出了名堂》教学设计
-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