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案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案设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5-12-14

《五柳先生传》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1、了解课文大意,以及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2、熟练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的写人的方法。

3、分析陶渊明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思想性格。

4、分析重点语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和“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体会作者高尚的节操人格。

教学重点:体会学习本文的写人的方法,学习通过分析人物遭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情感志向。

教学难点 :体会分析重点语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和“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两句话的含义。

教学步骤 :

一、读文,谈话入课,析题。

1、质疑。

2、为谁作传,他为什么称为“五柳先生”?

3、我们学过五柳先生写过的诗文吗?

二、新授:

1学生背诵《归园田居》,指出作者抒发的志向。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歌抒发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和高尚的节操,表现在“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由此进入时代背景的介绍: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社会上充满了虚伪和欺诈,这就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3、引入到对写人手法以及人物性格等特点的分析。提问:陶渊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看看文章是从几个方面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生活和志趣的。请读课文,完成下表:

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志趣 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

生活 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穿:短褐穿结吃:箪瓢屡空

人物态度 自娱,颇以示志 忘怀得失 晏如也

精神风貌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四、难点的突破。1、谈话引入难点句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

忘食”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了解了陶渊明的爱读书的喜好,还可以从中得到启

发,学习到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呢?师生共同分析。

2评价分析陶渊明对于贫困生活的态度:“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首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次,这句话原本是谁评价谁的?第三,作者

在这里使用这句话,有什么深意?由此,引导学生对陶渊明精神面貌的深入理解。【五柳先生是一个:自得其乐,安贫乐道,品德高尚的隐士。】

五、根据表格总结全课:

1、 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 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3、 他生活过得怎样?

4、 他耐得住这样的贫穷?

学生齐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仿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板书】五柳先生是一个:自得其乐,安贫乐道,品德高尚的隐士。

六、思维延伸:

读了本文,你现在懂得陶渊明为什么在自己的传记中不出现真实的姓名,不点明自己的住址了吗?

七、布置作业 :学习了本文对于人物的写法,依照本文,为自己或你熟悉的人作一个小传。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令我快乐的一天
市政府的景色
放学的路上
熊妈妈的三个孩子
婆婆的生日
放学路上
爱看书的小红
制作小沙包
我有一个闹钟
小树的四季
美丽的荷塘
第一次大扫除
妈妈的爱在哪里
台风
集团新年给员工的感谢信
学生家长感谢信
病人致医院领导和医生的感谢信
老年公寓致高校学生的感谢信
拾金不昧感谢信样本
家长给幼儿园教师的感谢信
同学聚会筹委会的感谢信
给小区物管的拾金不昧感谢信
给月嫂的感谢信
给母校的感谢信
幼儿园致学生家长的感谢信
致捐赠人的感谢信
治病捐款感谢信范文
学校致慈善基金会的感谢信
给老师的一封感谢信
水浒人物PK红楼梦海选
《红楼梦》的人物分析
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表现出的伟大人格
企业文化论文:浅谈日本企业文化的宗教特征
企业管理中激励机制浅析
中国式企业文化管理之道探究分析
从孔乙己之死谈鲁迅作品反封建主题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浅谈
读《从灵魂出发—侯川文学评论集》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
论文化负载词在《阿Q正传》英译中的处理
浅议文学评论写作的意义及提升方法
企业文化论文:电力企业的企业文化管理的研究与应用
浅谈《阿Q正传》的语言艺术
企业文化论文:提高物业管理水平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蜡烛》教学设计2
《蜡烛》课文背景知识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语言的气势
德日两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对比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2
对传统英雄形象的反叛──教《芦花荡》有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
《蜡烛》中心思想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3
《蜡烛》写作特点
课堂上的对话──《芦花荡》教学有感
《蜡烛》教学设计3
诗情画意《芦花荡》
《芦花荡》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