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8
《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 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爸爸,我想你
- 四季的脚步
- 家
- 星星
- 快乐的一天
- 今天我去做客
- 可爱的橘树
- 失败是成功之母
- 幸福的味道
- 庆祝国庆
- 生日蜡烛
- 爱惜粮食
- 小桃仁
- 看《福娃奥运漫游记》
- 月亮船
- 浅议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的快乐生成
- 浅谈红富士苹果早期丰产栽培技术
- 浅谈从南海地名词汇看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
- 关于数学教学中教师提问技能的有效性分析
- 生物信息学新进展
- 如何上好数学课
-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 EM原液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试验
- 关于新时期我国的食物安全和农业科学发展
- 浅谈发展现代林业与建设生态文明
- 生态问题的信息哲学基础
- 双低油菜秦优10号生育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 EM菌调制秸秆饲料技术
-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原则与形式
- 浅谈龙门山石灰石矿云中寺排土场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治理
- 《看电视》
- 《胖乎乎的小手》教学设计之三
- 《胖乎乎的小手》教学设计之二
-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设计之四
-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设计之五
-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 《柳树醒了》第一课时
- 《看电视》教学设计之二
- 《古诗两首》
-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之八
- 《柳树醒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之七
-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设计之二
-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设计之三
- 《胖乎乎的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