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20
《观书有感》教案之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3个生字“鉴”“徘”“徊。
3、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明白诗人借方塘表达的感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读书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古诗,谁来读课题?(2人)一起读。
2、知道作者吗?你知道他的哪些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3、能用“熹”组词吗?还记得“熹”的意思吗?
今天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的心里照得亮亮的呢?打开课本,我们来读诗。
二、正确、流利地读诗
1、放声朗读,将诗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多位学生读诗。
3、检查预习情况:
(1)这首诗中有3个生字,都认识了吗?指名认读。
(2)你能给“鉴”扩上一两个词吗?诗中的“鉴”又是什么意思呢?“徘徊”又怎么理解呢?
三、想象画面,领悟古诗内涵。
1、读了这首诗,知道诗中是围绕哪一个事物来写的吗?(板书:池塘)什么样的池塘?
2、你说得错。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尤其是前两行,你能把作者笔下的池塘说具体点吗?
(1)生读诗,说给同桌听。
(2)指名说。(知道为什么说镜子是打开的吗?)
3、是的,这打开的“镜子”可漂亮了。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提起笔来写一写。
4、指名交流。指导朗读前两行。
5、同学门,站在这清澈美丽的池塘前,你一定会和朱熹一起询问:为什么池塘这般清澈?你知道吗?活水
生说原因(板书:池塘--------清澈),师生引读后两行。
6、同学们,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
师:对呀,是不是搞错了?小组长赶快带领组员讨论一下,这池塘和读书有什么关系?
(1)小组讨论
(2)指名交流
(3)看来这池塘在这里是有所指的,那活水同样也有着深意。谁再来说一说?(板书:头脑---------灵活)
(4)是啊,每天的读书学习就是那池塘上流大源头活水,只有日日读书,你的头脑才会明澈如镜,才会云影徘徊。所以题目是(生读)
(5)题目的意思是朱熹在看书时产生了一个感想,这个感想就是------(齐读诗)
四、背诵古诗
1、我想作者在读书时一定是又明白了什么人生哲理,他感受到读书对于自己的意义,他要把自己的这种体会告诉天下所有的人,怎么写呢?直接说“啊,读书重要,读书能让你头脑清楚、灵活。同学们,这样行吗?
2、(出示挂图)我们来看图。一天早上,朱熹披衣走出院门,他看书沉思,不时抬头望望远处的翠山,低头瞧瞧脚边的野草,他大目光停留在池塘里那跳动的波光云影上.突然,哗哗的流水声催生了他的灵感,他知道怎么去表达心里的意思了。(生齐背)
3、你记住这首诗了吗?自由背,指名背。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观书有感》是一首关于读书的诗,其中“问渠哪得请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千古名句。前面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也是关于读书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是千古名句。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古诗、名言警句?
2、全班交流,师补充。(另一首朱熹的《观书有感》)
3、小结:有人说,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你才更有智慧。有人说,能够摄取书中营养的人要比吃得更多的人更健康。同学们,读书吧,因为每一本书就是一级级阶梯,你每爬一级,就意味着向智慧。向成功迈进一步!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这里真美丽
- 谁和谁好
- 学习切年糕
- 我的老师
- 偷穿妈妈的高跟鞋
- 懒惰的爸爸
- 送雨伞
- 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
- 做蜻蜓
- 我的梦
- 诚实的孩子
- 合作种树
- 小熊得救了
- 有趣的美术课
- 爱国旗
- 责任品牌:企业竞争新要素
- 向香港企业学战略3
- 论建筑工程投资决策阶段造价控制和管理
- 中国对外承包商会: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企业竞争“软实力”
- 智能手机管理竞争升级
- 锻造企业的管理竞争力
- 从自然竞争到战略竞争
- 强化医院成本管理 走内涵发展之路
- 浅议转变档案行政管理职能的动因
- 档案行政管理主体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协作金融、创新和战略竞争
- 对高校行政管理的理性思考
- 硕士城管:是“仕”不是“硕”
- 品牌战略莫陷误区
- 苹果亚马逊开打专利战 商业诉讼成企业竞争的手段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七
- 《乌鸦喝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小小的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之十二
-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之十
-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之十一
- 《太阳》教学设计之二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十四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五
- 《太阳》教学设计之一
- 《小小的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四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四
-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之九
- 《小小的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