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23
《槐乡五月》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要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五月槐乡的清香、甜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同学们刚才老师闻到一股清香,不知你们有没有闻到,好香呀!这是槐乡的槐花开了,此时,整个槐乡都沉浸在香海之中。这美丽芳香的洋槐之花,给槐乡孩子带来了甜蜜和欢乐,你们想不想也去享受一番。那我们去看看五月洋槐开花了 板书:(槐花) 开得怎样?
二、学习第一段
1、看图
师:现在我们来欣赏下这美丽的槐花。点击课件
2、自由读。
师:读了课文,看了图你喜欢读哪几句话?为什么?
点击课件
(相机出示句子:槐乡的山山哇哇,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小辫。)
3、指名读。读了这句你能说说它是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4、指导朗读。
你们喜欢槐花吗?谁来读读。
从这句花里读懂了什么?
板书:花多色白 花形可爱
5、师:从你们的朗读中可以听出你们槐花,难怪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劈啪啪……
点击课件(相机出示)
(孩子们跑来了,………………满足。)
6、师:谁喜欢读这句话。指名读。
你体会到了什么?(白生生、喜盈盈、体会到了孩子们的喜悦之情,满足之感。孩子们勤劳可爱。)
板书:勤劳可爱
7、这白白的花儿像小辫一样挂在枝头,这难怪蜜蜂喜欢,孩子们满足,槐花还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呢?
点击课件 出示句子
(桌上…………浓香……浸在香海中。)
8、师:谁喜欢读这句话。
这里有个省略号,它表示什么?从这句话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板书:花香
9、填空: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 );有的槐花 ( ),近看( )。
10、谁喜欢读这一小节。
师:从你的朗读中听到了槐乡孩子勤劳可爱,槐花又白、又香、又美。是呀!槐乡还有比槐花更美的呢?
我们来自由读第二小节。
三、学习第二小节。
1、自由读第二小节。
2、你读懂了什么?(槐花香气醉人)
那些词中体会到的?(傻乎乎、卧在、不想回家)
3、课文那些句子写了槐乡孩子热情好客?
板书:热情好客
4、指名读。
师:谁知道槐花饭是怎样做的?(指们名回答。)
5、在槐花芬芳的季节里,槐乡孩子热情好客,我们是鱼米之乡,旅游胜地,假如有外地的小朋友来到我们这里,你会怎样招待他们。
6、四人小组讨论。
7、交流。
师:槐乡孩子热情好客,我们江南的孩子们也是非常热情好客。槐乡孩子还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
四、学习第三小节。
1、看图点击课件
思考:你看到了什么?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幅图的内容。
2、自由读第三小节。
3、槐乡的孩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板书:味甜 纯朴可爱
4、指导朗读
你能读出他们纯朴可爱吗?
五、学习第四小节。
师:槐乡的五月是怎么样呢?我们来齐读最后一小节。
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因为,五月的槐花盛开了,形态可爱,香味诱人,这时候孩子们非常高兴,他们采花做饭,享受花香,用槐花饭来招待客人,装扮自己,所以,五月是孩子们的季节。)
课文的最后一段是文章的什么?
五、总结课文
槐乡是洁白无暇的花,是芬芳四溢的花,是装孩子并让孩子大饱口福的花,槐乡的孩子是勤劳能干的孩子,是热情好客的孩子。作者巧妙地把槐花与槐乡孩子融为一体,写花又写人,自然地抒发出作者对槐乡的喜爱之情。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两人三足比赛
- 我爱这样的校园
- 落汤鸡
- 难忘的比赛
- 酸酸甜甜的葡萄
- 镜子书
- 难忘的打针
- 品尝助人的甘甜
- 第一次烧肉菜
- 救人
- 啊,今天真有趣
- 买东西
- 缝补衣服
- 在金色的阳光下
- 真诚的友谊
- 论李渔戏剧中的复辞重言
- 谈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1)论文
- 谈高校和谐人力资源管理(1)论文
- 论芭蕾舞基础训练课对钢琴伴奏教师的能力要求
- 论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1)论文
-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途径浅析(1)论文
- 将泰国跨境山地舞蹈纳入我国大学课程的思考
- 谈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运用(1)论文
-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
- 论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1)论文
- 探析物业管理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1)论文
- Cap O Rushes
- 谈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新趋势及其启示(1)论文
- 试论非智力因素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 舞蹈动觉是对人体情态的体验
- 《在山的那边》课例分析
-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 《在山的那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 缺乏人情味与折射独立精神──《走一步,再走一步》细节蠡测
- 《在山的那边》写作背景
-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 九个做人好习惯
-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 《在山的那边》说课设计
- 《走一步,再走一步》阅读三得
- 面对挫折使你更成熟
- 童心与天气──浅析《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虚假探究
- 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山的那边》教学案例
-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参考资料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