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4
鲁迅写百草园景物的顺序
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对于百草园的景物描写,一向脍炙人口。而这景物是以什么顺序写的?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一下。有的教学参考书是这样分析的:“从整体到局部,从植物写到动物,从静景写到动景,写作角度不断变化,而层次甚为分明。”这讲法不够中肯,照此理解有无所适从之感。
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见文章第二自然段),第一句中写的景物大体是从植物到动物(中间有非生物“石井栏”),从静到动,而后面的几句却倒过来了──从动物到植物,先动后静了。为什么有这个“写作角度”的变化?这个变化体现着怎样的层次?“教参”中没有讲清楚。
笔者认为百草园的景物描写是只按一种顺序写的,这个顺序不是从动物或植物着眼,而是从引人注意的程度着眼。最引人注意的景物放在前面,差一些的放在后面,依次排列。简言之是由表及里。这一点在文章中所用的词语上有反映:“不必说……”,“也不必说……”──为什么“不必说”?因为容易注意到。来到百草园,首先让人注意的是“碧绿的菜畦”(颜色鲜,面积大),“光滑的石井栏”(突出于地面),“高大的皂荚树”(高大),“紫红的桑椹”(紫红最醒目);鸣蝉的长吟声音盖过其他声响,肥胖的黄蜂,直窜向云霄的叫天子也都容易看到。而“泥墙根一带”就不那么引人注意了。来到这里,首先就听到油蛉低唱,蟋蟀们弹琴,这声音自然不如蝉鸣声大。由油蛉、蟋蟀进而谈到蜈蚣、斑蝥,它们是不叫唤的,翻开断砖才“有时遇见”。何首乌是蔓草,木莲、覆盆子是灌木,这些都不高大,不大引人注目。至于何首乌的根拔出来才能看见,覆盆子果实的味道尝了才知道,这都放在后面写,这不分明是由表及里吗?
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是景物描写的延伸。从“长的草”谈起,讲了美女蛇的故事。野草处处有,百草园的“长的草”自然不被人注意,有关“长的草”的神话传说,只有听别人讲才能知道,这就是更深的层次了。
总之,由表及里,按引人注意的程度由显到隐依次写来,是百草园景物描写的顺序。这样看,标准一以贯之,也符合人们观览了解事物的一般顺序。
顺便讲一点,对百草园景物的观察,鲁迅笔下的“我”,该是一个十来岁的男孩子,写的是好动的男孩子的感受与趣味,不是青年人更不是中老年人,甚至也不是女孩子。例如十分喜欢油蛉、蟋蟀叫,情不自禁地去捉,继而对蜈蚣、斑蝥也感兴趣(成年人不会喜欢),听说吃了何首乌的根能成仙,便去挖;对美女蛇的传说信以为真,只觉得新奇有趣,并不真正害怕。至于文章中写与百草园告别的那一段,更突出表现了儿童的心态。注意到这一点很重要,这样对所写景物才能更好理解,讲解确切。至于有人以为文章中“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这句话,是鲁迅影射时事,把童年的“我”与写文章时的鲁迅完全混为一谈,是不可取的。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班的女霸王
- 英语之星――柳佳利
- 坏小子胡帅奇
- 我的妈妈
- 我敬佩的好爸爸
- 我的同桌
- 标点符号版同学
- 我的妈妈
- “急智”糖浆之老爸也
- 严厉的妈妈和慈祥的爸爸
- 我的同桌
- 叮当猫丁冬
- 偶的“铁心肠”老妈
- 我的奶奶
- 我的启蒙老师
-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策略
- 从接受理论看大学思政教育
- 彝语北部方言亲属称谓汉语转写用字规范研究
- 二外日语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 高校德育实践课程要重视公益内容的开发
- 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异同分析及启示
- 新课程背景下我国学校教育评价的困境与反思
- “动感数学”视角下有效教学环境的创设
- 准军事化管理模式下对学生管理干部的素质要求
- 实现高校德育人本化的四个转向
- 浅谈《彩妆造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 初中科学使用导学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新建地方高校课程考试管理探讨
- 雾霾对居民生活影响的调查与探究
- 解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同性恋
- 《父亲、树林和鸟》说课设计
- 《苏珊的帽子》教学札记
- 《苏珊的帽子》教学设计
-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设计
- 《苏珊的帽子》教学札记
- 《购买上帝的男孩》教学设计
- 《三峡情》教学设计
- 《父亲、树林和鸟》课文
- 《苏珊的帽子》教学设计
- 《购买上帝的男孩》教学设计
- 《苏珊的帽子》教学设计
-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设计
- 《三峡情》教学设计
- 《苏珊的帽子》说课设计
- 《苏珊的帽子》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