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21
《大自然的启示》写作指导
大自然是丰富的,绚丽多彩;大自然是神奇的,奥妙无穷。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大自然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我们和大自然同呼吸、共命运,只要我们热爱大自然、细心观察、用心感受,一定会从中得到许多启示。怎样才能写好这次习作呢?
1.积极参与活动。
为了能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领悟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去参加活动小组(大自然的启示搜集组、发明创造事例搜集组、动植物观察组,发明与实验活动组等),并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对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或其它自然现象,仔细地观察,以找出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看看能有什么发现或启示,或者从中搜寻人类如何从大自然的启迪中进行发明创造的。只有积极参与活动,才能走进大自然,有所收获。
2.挑选习作材料。
“无米之炊,巧妇难为。”占有丰富、典型的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和基础。这次习作可以挑选什么样的材料呢?
首先,挑选观察中的发现和启发来写。同学们开展了观察活动在认真仔细地观察动植物的过程中,认识了它们的特点、规律之后,期盼有所发现和启发。这里的观察不是集中精力去观察动植物的外观、形态特性,而是要确定一个有意义、有探索价值的问题进行集中观察、重点观察,并查找资料,希望有所发现和启发。比如,在观察动植物时,可以观察蝴蝶两翅的图案分布有什么特点、规律,蜗牛爬行会在地上留下什么、蚂蚁和蜘蛛是如何行走的、猫有时是否会吃青草、树叶会在什么季节掉落、昙花开放有什么特点等等。
其次,挑选搜集、调查访问活动来写。在搜集、调查访问活动中了解了人类从自然中受到了哪些启发,有什么发明创造等素材。同学们查找、寻访的过程,以及进行实录、分类、整理等等,这些都是习作的材料。
然后,挑选实验、发明活动来写。有的同学自己动手做实验、搞小发明……这都是都是有意义的题材呀!自己亲自实践、操作、动手制作之后,不仅对活动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对大自然也有了更深的认识,还将获得有益的启示。
3.讲究习作技巧。
这次习作要讲究技巧,突出重点,要以观察──发现──启示为重点为线索来写。这次作文还要有序,可以按照观察──发现──启示的先后顺序来写,也可以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由果到因的逻辑顺序来写。
如果是写观察之中的发现,要写动、植物的外形、自然的现象等表象东西,更重要的是要把发现的本质特征──原因、原理、性质、解决问题的办法等写出来,最后要把自己受到的启示写出来,也就是把分析研究后的结论、观察发现后的见解写出来。
如果是写这次“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经过或心得,写经过要交待清楚前因后果,写心得要写出自己的亲身感受和体验。习作中可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及一些写作方法。
4.表达真情实感。
习作要有感而发,表现出热爱大自然、善待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也可表现同学们团结合作,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精神风貌。
5.点拨习作思路
思路1──写自己的观察发现。当我们真正走进大自然中,一定会有所发现,甚至有些发现还真让我们吃惊呢。
思路2──写自己的发明设想。在综合性学习中,我们一定了解了人们曾经受到大自然的启发而进行的一些发明创造,那么你呢?你想发明什么?
思路3──写自己尝试做的实验。动手做小实验,将会使你对大自然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你在震惊之余还教你学会思考。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竞选演说
- 崇尚科学 反对邪教
- 生活得滋味
- 猜!猜!猜!
- 跳水
- 有趣的元旦联欢会
- 新学期打算
- 参观世界生物馆
- 散文诗--老师
- 美丽的家乡
- 套娃娃
- 春天的校园
- 拒绝零食
- 春 游
- 童年趣事
- 当前农村学校教育发展缓慢的原因探析
- 永嘉燎原生产责任制研究
-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调查与研究评述
- 农村教育融资问题研究
- 当前村民自治面临的挑战
- 乡村两级换届选举的区别
-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 农村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隐忧
- 农村权力结构的制度化调整
- 浅谈邓小平“三农”思想与中国新农村建设
- 农民维权在法治边缘徘徊——以山东省济南市党西村为例
- 精细农业的技术组织、决策分析及在我国的应用实践
- 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与管理体制研究
-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几点思考
- 浅谈非营利组织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
- 《乌塔》快乐练习:课堂达标(一)
-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词语
-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词句解析
-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教学设计2
- 《乌塔》教案 三
-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快乐练习:课堂达标(二)
- 《乌塔》快乐练习:课堂达标(二)
- 《乌塔》词句积累、难句解析
-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难句解析、结构分析
- 《乌塔》词语
-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教学设计1
- 《乌塔》快乐练习:达标训练
-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快乐练习:课堂达标(一)
-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 《乌塔》课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