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2-01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秋天的图画》是一幅色彩的图画。全文语言优美,行文流畅,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在色彩的搭配上以金黄、火红为主色调,简单几笔,便把丰收的热闹情景与人们的喜悦心情描绘出来。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手段鼓励学生自主地读书,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感悟秋天的美好与带给人们的喜悦。
教学目标
1、认8个生字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秋天是个美好的、收获的、喜庆的季节。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用,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么美丽的秋天,已经有人把它画下来,现在我们一起去欣赏秋天的图画。板书课题:秋天的图画(学生齐读课题)
(学生通过描绘自己眼中的秋天,初步感受到秋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教师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去欣赏一幅秋天的图画,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二、观察图画,了解图意
(出示课件、创设情境)
现在让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亲身来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说说从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果树上接满了成熟的果实,在果园旁边是堇色的稻田,稻子艘成熟了,红红的是高粱,天上有一群大雁往南飞。)
(学生通过观察图画,用自己的语言把看到的景物表达出来,既培养了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又使学生感到秋天发生的变化)
三、读课文,认读生字
1、同学们把课文轻声地读以便,要求读准子音,读通句子。
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课文)
2、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图
梨
笼
浪
梁
燃
勤
劳
带拼音读
去拼音读
男女生开火车赛读
并汇报记法
(在认度生字过程中,学生通过开火车赛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和竟争意识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四、细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体会秋天的美丽景象。
2、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练习读一读,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谁愿意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大屏幕)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泼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教师范读
指名读
齐读
谁使秋天变得这么美丽?(勤劳的人们)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读最后一句话。(指名读
多人)
看,蓝天上的大雁作出了回答,它们排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好象在说——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
3、正是勤劳的人们用汗水换来了这美丽的季节,丰收的喜庆。让我们把课文再美美的读读吧。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即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教学时,我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受语言、感悟课文内容,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意识,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喜爱秋天、赞美秋天,学生发自内心去读这篇课文,真是声情并茂]
五、扩展活动
通过学习,你认为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
下面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来表达你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学生活动。(如,制作秋天的礼物:用落叶做书签,用自己
的画做贺卡,用句子、短诗赞美秋天--------)
展示学生作品,为学生创设展示自我的机会
(这种形式新颖的扩展活动,学生积极投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情感,抒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同时,学生的创造力也得到极大的发挥。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学生谈收获)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续写《狐假虎威》
- 可爱的小猫
- 晚饭以后
- 神奇的药丸
- 大象的耳朵
- 我的“千里眼”老师
- 小金鱼
- 我改掉了一个坏习惯
- 我的雷速登赛车
- 我喜欢的一只小狗
- 我生病了
- 做遵守交通规则的小标兵
- 水面张力
- 《随你问》读后感
- 宠物狗
- 市场经济下对学生德育工作的思考
- 魏书生的理论和实践
- 关于我国成人教育立法的思考
- 浅论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
- 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的探索与实践
- 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
- 好学生往往是教育的盲区
- 学科教育与素质教育
- 感悟新课标理念 认清课程改革的方向
- 网络教育与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
- 实验教学在深化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 《了望》海外专刊:海归路向何方
- 浅谈新课改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
- 让心灵去沉醉与神往─谈学校美育与德育
- 《充气雨衣》教学设计八
- 《画风》情境体验设计
- 《充气雨衣》教学设计十
- 《画风》教学设计二十二
-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四
- 《画风》片断赏析一
- 《充气雨衣》教学设计九
- 《充气雨衣》教学设计十一
- 《画风》解读
- 《画风》教学设计二
-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感二
- 《画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 《北京亮起来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三
-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