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回声》问题探讨

《回声》问题探讨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12

《回声》问题探讨

最近,我在教学中遇到一个问题:如何确定一段话中有几句话?

例段是:

青蛙妈妈说:“孩子,你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水的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你在桥洞里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也要返回来。这样,你就听到自己的声音啦!”小青蛙高兴得一蹦老高,说:“妈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妈妈笑着点点头。

这一段话中有几句呢?我们年级组老师的意见与我不同。我认为这段话中只有三句话,第一句话应从“青蛙妈妈说”一直到“你就听到自己的声音啦”。因为我认为“说”后的冒号应管到后引号,这一句话的意思才算完整。而其余几人则认为只要看有几个表示句子结束的标点符号,引号在划分句子时不起作用,故他们认为这一段话有六句话。

对于这个问题,虽请教了几位老师,但还是说服不了我。我希望得到准确的答案,恳请加以指点。

句子,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出不同的类型。按语气来分,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按结构来分,可分为单句和复句。单句中还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复句中还可分为一般复句和多重复句。当然,这些句子中还可以进一步分出小类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说的“几句话”或“几个句子”都是着眼于语气来说的。句子的语气反映了句子的用途,即句子的交际职能。由于句子的交际职能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句子就有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之别。表达语气的主要手段是语调和语气助词(也可不用语气助词)。语调反映在书面上主要是表示句末停顿的三种标点——句号、问号和叹号。判断是否“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应以是否运用了句末停顿的标点为依据,引话用的引号对确定几句话并无作用,譬如一个人说了三句话,这三句话尽管在引号内,但还得算三句话。

前面那个例段,按上述的语气标准来分,当然是六句——青蛙妈妈说了四句,小青蛙说了一句,最后作者的叙述也是一句。陆静芳老师之所以说它“只有三句话”,是因为她采用了另一个——按句子的结构来分了。主谓句的结构是“主语+谓语(或带宾语)”,这样,“青蛙妈妈说……”和“小青蛙说……”,就只有两个谓句了;尽管在“青蛙妈妈说”的后面有四句话,但它们只充当“说”的宾语,仍饱含在一个主谓句中。然而,阅读教学中所说的“几个句子”或“几句话”都不是按结构标准来分的,事实上也是行不通的,因为小学生还没有学语法,他们不具备用语法分析即语言结构分析的手段来划定句子的范围和确定句子的数目。即使在中学的阅读教学中,也不是这样做的,因为阅读教学中的句子分析不同于语法教学中的句子分析,前者主要着眼于语意分析,后者主要着眼于结构分析。

以上观点,可以在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得到印证。如第六册《海底世界》课后练习第2题:“讲海底有没有声音的一段共有几句话?”这一段即是课文第三自然段。《教师教学用书》上说这一段“有五句话,一、二两句是一问一答的形式,肯定海底是有声音的”。又如第二册《燕子飞回来了》第五自然段:“小燕子高兴地说:‘妈妈,京生也爱学习了。’妈妈说:‘是啊!农村的变化可真大呀!’”《教师教学用书》上说“课文第五段有三句话”。由此可见,确定一段话中有几句话,应是以语气来分的,即以句末停顿的标点为依据。这样做,教师好教,学生也好懂。

摘自《小学语文教师》2000/3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田径运动会
母亲
走进书里去
我家的小狗
竹子
祖国在我心中
祖国在我心中
20年后的多功能玻璃花
20年后的电子计算机
今天,我真苦恼
我学会了感谢
揪心的一幕
感谢
哦,我懂了……
生日愿望
生产服务部五月份工作总结范文
大学生校园活动总结
出差工作总结范文
宣策部2010~2011年工作总结
大学生拔河友谊赛工作总结
林机社区党支部2012年工作总结
宣传部2012年上学期工作总结范文
教师培训工作总结范文
听课活动总结
2012年会计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比赛小结
班主任培训讲师团工作小结
股份生产服务部后勤部工作总结
2010—2011年度体育教学工作总结与计划
动漫协会活动总结
借助特色体育教学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清明节登山 健身减脂没商量
牵连犯中牵连关系的新界定(3)刑法论文(1)
悠悠清明节,绵绵相思情
从电影《阿甘正传》看美国传统文化的回归
浅议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教学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论动漫产业与传统文化结合中的双赢战略
死刑的司法现状及其展望(4)刑法论文(1)
春节文化之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
祭黄帝陵文——清明节的抗日出师表
从清明节看习俗与规矩
也说传统春节习俗文化的传承
洗钱犯罪研究(5)刑法论文(1)
试论传统文化与青年亚文化接受群体的心理对峙
《匆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1
《匆匆》说课设计1
《猴王出世》综合资料2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之一
《匆匆》教学设计8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之一
《匆匆》预习解析
《匆匆》教学设计3
《匆匆》教学设计9
《顶碗少年》( B案)
《文言文两则》( B案)
《匆匆》教学设计2
《文言文两则》教学参考
《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