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于细微处见精神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改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是一篇编入语文教材几十年的传统课文,教师对于教材内容都相当熟悉。这样一篇老课文,如果我们重新细读,会对它的语言特色把握更准,人文内涵理解更深。
一、抓住语言的联系,感受蔺相如的智勇双全
对于《将相和》的主人公蔺相如这一人物的个性品质,大家都已达成一致认识:智勇双全、顾全大局。但是,深入到语言时,似乎存在这样的现状:研读“秦宫护玉”这部分内容,读了蔺相如理直气壮的一番话,明白了蔺相如深知秦王的爱玉之心,所以以身护玉;读蔺相如在受璧典礼上的那番壮语,会认为蔺相如正是料到了秦王不可能杀他,话才说得如此落落大方。细细想来,这样的解读似乎只让人感到蔺相如知己知彼,料事如神。而司马迁对蔺相如的评价是:“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司马迁特别推崇蔺相如的“勇”。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误读?就是因为忽略了语言之间的联系。蔺相如是一个历史人物,对其个性的解读,应当体现在故事内容的前后联系上,整体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才能准确把握人物个性特点。“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分“临危受命”、“秦宫护玉”、“典礼送玉”三个阶段。我们一般指导学生重点阅读“秦宫护玉”和“典礼送玉”这两个情节,于是主要感受到的是蔺相如的“智”。
如果联系“临危受命”这一情节,我们发现蔺相如的语言似乎有矛盾:前面对赵王说的是:“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壁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壁送回来。”而后面对秦王说的是:“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我们不难看出,蔺相如与玉同归于尽是假,完璧归赵是真。
再进一步思考:秦宫护玉时,蔺相如有玉在手,所以理直气壮,看似以身护玉,实是以玉护身。但是,如今玉已经送回去了,还如此落落大方,这是什么原因?同样联系“临危受命”的情节,我们能发现这两句话,一句是对赵王的承诺,临别之言;另一句是对秦王的交代,临危之言。可见,蔺相如是做好了赴死准备的。蔺相如在生死悬于一刻时如此大度的背后,并不是料定秦王不会杀他,而是他已经胜利完成了使命后的那种置生死于度外的豁达,以及践行了对赵王的承诺后那份知死必勇的气概。这才印证了《史记》中的话:“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完璧归赵中的蔺相如确实是智勇双全,但勇过于智。
[1][2]下一页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一笑而过
- 浅谈侠义
- 我和彩蝶一起飞舞
- 默守
- 低调人生
- 用泪水去浇灌路
- 洞察
- 沉浸我心
- 梦想
- 走过
- 仰角45°的天空
- 畅想北京奥运
- 青春与飞翔
- 生命如此美丽
- 美丽的断想
- 浅谈中职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改革
- 数控实训改革与探索
- 传媒领域中的音乐传播
- 浅析新疆麦盖提农民画
- 浅析室内空间色彩的搭配设计
- 建筑意境的感知与创造
- 秦腔流派问题思考
- 论日本文化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
- 郭本《古代汉语》文选《齐桓公伐楚》地理知识札记两则
- 论使用频率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 浅析消费文化下的电视音乐类节目定位
- 数码钢琴教学中学生手指能力的训练
- 浅析踝关节力量训练对竞技健美操的作用
- 论古代服饰中帔帛的来源与演变
- 如何构建特色化的舞蹈教学体系
- 语文教学“失语”现象谈片
- “平淡”中的“启蒙”——观摩贾志敏老师执教的《月光启蒙》有感
- 〈五月的田野〉教学设计
- 切实走好语文教学的第一步
- 语文课程的文化视野
- 做“问得巧”的智者 课堂才能有声有色
- 于漪:岂能食而不化
- 画蛇添足和画龙点睛
- 闫学:语文就是人“道”
- 《劝学》教学实录
-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回归语文课堂的生命本原
- 余映潮作文评语30例
- 不再苦恼
- 更新教学理念